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回 围攻掠地夺四城 乐池归赵任高将 (第2/3页)
灵寿城垣坚固,城中军民斗志旺盛,始终未被攻破,却也岌岌可危。就在这险峻时刻,赵军忽然停止了攻击,从城外射来一封箭书,守城将士忙将此信,交到国君姬厝手中,也是不知赵军有何图谋。姬厝此时正在宫中,与大臣将领们研究抗敌对策,忽然听说此事,也是心中一动,忙解开缚在箭杆上的信件,仔细观看何意。只见信中写明,意欲让中山国君献地请和,并点明索要北境房子鄗城等城地,说是以报惨败之耻,便可撤兵罢战,看是有了回旋意愿,却能保住中山国。 这正是:倾国大军攻中山,意欲割去毒瘤嵌。却遭军民拼死守,都垣难破遇险关。秦使问罪兵逼迫,赵王踌躇惧承担。索取数城议罢兵,只待谈定得胜还。 却说中山国君姬厝,看信中赵王之意,是想得到中山南境数座城垣,便肯罢兵息战,而且指明房子鄗城等,欲报上次惨败之恨,也算取胜而归,不会灭亡本国。于是即同朝臣们商议,却并无解脱良策,由于国都灵寿此时危急,只得订立城下之盟,只是要派出能臣,去据理力争,才可将损失降到最低,也是迫不得已之策。这时有个朝中大夫说道:“既是停战谈判,为不失国之体面,不如回书赵王,就请赵使入城来议定,看其能否有胆量答应?到时那赵使也定会畏惧被害,使我国才有讨价还价可能,若赵王不肯答应,再派使出城不迟。”中山国君姬厝与群臣听后,全都赞同说可试此计,或能看出赵国诚信如何。于是便修书回信,也用箭射到城下,言说快去与赵王商议此事,武灵王接到回书一看,不禁大怒道:“败国之君,安敢如此?欺我大国无力灭尔乎?”说完将该书信摔于地下。 这时正好国相肥义,来到军前输送粮秣,顺便与赵王商议灭中山之事,见武灵王动怒,不知是为何事恼愤。于是便问道:“大王请息怒,因何事烦恼?能否与老臣说知,还可商议对策才好。”武灵王便道:“我本是顾忌秦兵袭我边境,也不欲与秦开战,遂射书信给城内,命其国君割城求和,可却提出让我国,派使入城商谈,方才可议定书文,真是岂有此理?”说完还愤愤不已。肥义便拾起中山国书信观看,只见上面写道:“来信知悉:大王欲使我献地请和,却是可商议之事,但须派使来城内磋商,才显大国诚信!不知能否如愿,望请回复告知,若不敢派使来洽谈,何言信义哉!吾国君将耐心等待之。”肥义看后笑道:“观其口气虽硬,其实色厉内荏,不足计较!如今其国都危在旦夕,何能有狂傲底气?不过是不愿派使来营,也是怕大王扣留施压,甚至随意杀害罢了,请不必担忧,定能满意而归。”说完对武灵王一笑,显然是看破玄机。 武灵王大惑不解,便问何以见得,肥义便道:“我方即可派出一个能言之人,无须高官能臣,也可体现对其国蔑视之,且不易被其扣作人质,安危定然无虞。只要能将房子鄗城归赵,就如同占据了南门,定可随意进攻诸城,余者均不在话下,这便为攻灭其国,自有了坚实牢固的根基,尽可择机而行,利莫大焉!只要乐池老将不在,其国将成我嘴边之rou,随时可食也!只是要想少献城地,必与我通和,商贸任由往来,我赵国军队战时,可通过中山国境,还须派兵出战,方为盟国相助,不得有违。这样便将中山国,控制在我国之下,也算对其有所保护,迫其选择之。此计如何?”武灵王听后大喜,连忙抚掌说:“真绝妙计策”。于是派出一名使者,却为军伍之将,大有受降之意,应邀入城商谈,也是受了肥义暗授教习,方才大胆入灵寿城中,却使中山国君臣大感惊异,于是显出了被动。 当那赵使理直气壮,提出肥义所设之策,除房子城鄗城之外,所献城地数目可减少,但须答应通和与其它诸项,不然便增加城数,二者可择其一,否则攻城灭国。此计竟逼迫中山君臣,反复权衡,无策可施,最后商谈结果,只好是献了房子鄗城等四城之地,归属赵国管辖,其商贸自由往来,却是顺从于赵国,成为其附属国一般。待此议定后,两国定立了国书,作为正式文本签署后,赵军接管了所献之城,派官员进行管理,与中山国通商贸易,自是较从前敌对时,要顺畅了许多。武灵王也是遵守协定,迅速撤回了军队,使那秦使看到遵守诺言,便派人回报秦王与张仪,便也撤军归魏边城,后被调去武关去威胁楚国,以助张仪使楚之谋。其实武灵王见到秦使,也是接报说张仪已返秦都,只是在家养伤不上朝,却见秦军往赵国边境调动,才相信书言为实,由此打消了灭中山国之念。 这正是:中山国君妄称王,不自量力移栋梁。虽使老将暂秦相,却招祸患险危亡。欲图攻灭本谋策,待机而动费思量。顾虑交兵难取胜,夺得四城亦辉煌。 却说赵武灵王胆略非凡,瞅准时机便下手,将中山国打了个应顾不暇,虽然最后未达到灭国目的,却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一举夺得了四城胜果。并由此敲开了中山国境南大门,使赵国再吞并其国有了保障,灭掉此心腹大患,只是时间早晚而已,通过控制其要城,深入了解其国内动向,等待可乘时机,实施灭国之战即可。赵国由于打通了道路,军队尽能通行无阻,使中山国成了傀儡摆设,逐渐变成了赵国的附庸,由于商贸往来频繁,极大增强了赵国实力,为争霸中原打好了基础。而中山国战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