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回 稳帝国焚书坑儒,施暴政短命王朝 (第1/4页)
第一百二十回稳帝国焚书坑儒,施暴政短命王朝 回前词《六州歌头》 扫六国,混海内,成一统。雄志扬,平定四方,三十六郡行。破除分封制,开新宇,辟始景;称皇帝,改旧规,违严惩。文字度量,车辙按秦承,不得曲拧。造宫殿园林,铺驿道驰骋。修筑长城、陵巨塚。 妄想成仙体,欲长生,迷信方士哄。闻乱议,诽谤语,兴流派,各争宠。毁言止百说,遵法吏、罪必整。术骗逃,恼君甚,似悟醒。怒焚书坑儒,暴政强逆施,危机未省。欲寿反命短,亲jianian佞宦臣,大厦顿倾。 话说秦王政处心积虑,决意不失时机灭掉六国,派老将王翦率兵六十万,终于用计打败了楚将项燕,楚王被虏,项燕新立王弟,却被流箭射死,项燕遂自杀。楚国灭后,大势已定,遂后灭了燕代齐三国,又派出大军征岭南之地,很快告捷建立三郡,至此实现了江山一统的宏图大志,于是王称换号,改为始皇帝之恭称,以示尊贵。又迁六国旧属于都城,便于监管严治,收甲兵武器铸为金人,防止作乱之患再生,崇尚黑为官服旌旗色,国内统之,屡改骤变,推陈出新。大功臣尉缭却突然不辞而别,秦王很是惑然不解,当问及群臣原因时,却有人说是因功成名就,而得不到分封,所以离去。秦王便问裂土分茅是否可行?李斯力排众议,以周朝分封弊端为例,道出了实行分封制的不利败失,主张改为郡县制。这实合秦王政想法,遂定三十六郡,进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文字量衡均效秦制,统为全国实行,大刀阔斧,砥砺开创。 秦朝一统天下建立,结束了国内数百年来,动荡不安,乱战频发的世间惨情,使民众看到了平安度日,生活向好的希望,殷切盼望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此时,本应实行宽政待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可秦始皇却按照法家治国思想,排斥儒家治国理念,延续战时的法令国策,变本加厉,采用高压政令,残酷对待国民。李斯看到秦国的成功,认为实施严刑峻法,确是有效管理手段,以此制定了更加严厉的法条,以实行皇权至高无上,法行至酷的统治策谋,视民众为羔羊,任意鱼rou宰割。所以秦朝最初所行,皆为统官驭民制术,只为锐意施改,不惜代价,忽视民生,未虑成败,完全违背了吕不韦所倡国策,执意要实行易旧换新的一套规制。这或许算是一种探索,无所顾忌,认为周朝礼道是失败的,当用新规制所替代,却违背了盛世治国之道,显露急于求成欲望,必然会导致失误结果。 秦始皇不法古人,任意而为,虽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一套新管治办法,依靠皇帝亲任的命官,治理地方,收缴赋税,使之难于独立割据。的确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及海内一统的显著效果,也看到集权制的巨大能量,和皇帝的权威不受制约,竟可滥用无度,激起雄心勃发,好大喜功之念膨胀。于是便大建宫室园林,以供自己享受,好显示大国风范,还因北地胡患之忧,便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万里长城,以备边疆稳固,再兴修国内驿道,要求平坦宽阔,能奔驰车马。也是为调军平叛之用,还便于巡视各地之情,想的满为周全,却耗费了国中资财无数,不顾民生困苦,实行竭泽而渔之策,与民愿相违。更令人叫苦的是,征发全国大量工役到骊山,去为始皇帝修陵墓,务要高大宏伟壮观,超越历代帝王,惟其独尊,雄耸豪华,不惜资费支出浩大,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秦朝在天下一统之时,便相继实施了几项重大工程,不顾当时经过长期残酷战争,所带来的重创伤累,民众痛苦伤疤还未抚平,经济尚未复苏繁荣。便以秦国从前一切为了征战,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拿到全国予以实行,目的是转向为几大工程筹资,所采取的强硬措施,弄得各地民不聊生,劳役繁重且苦险。仅在北地山区修长城,就有三十万大军驻守,还从全国征调了数十万劳役民众,由军兵监督修筑长城,且并未定出完成时日,使百姓困苦不堪,看不到苦难尽头。修建驿道也是一项全国性工程,因为国大幅员辽阔,修路遥远艰难,耗费了各地无数劳工和财力,给国家造成了严重负担,使民众不能安心乐业,徭役繁重。非但如此,还修筑宫殿皇苑,动辄十万之众,多则数十万齐集而作,无疑更加重了国民负担,再加修建始皇陵墓,更是工程浩大,集中更多工匠劳役辛苦建造。 按照秦朝统一天下时,全国的总人口数,虽无准确数字记载,恐也不过有两千万之量,偌大之国,还不足今台湾岛人口多。要负担如此沉重的劳役,动则数十万,甚至更多之众,其惨情可知。再加护边南征军伍,总共也不少于百万,且背井离乡,难于返回家乡,工程长久无期,伤死必重!国民何能担负得起?财力物资供给无度,只能从全国百姓身上获取,傜赋必繁,榨取必狠。朝廷这样做事情,岂能获得民众拥护?只能是暗自忍受。谋划六国豪富到国都,将其财产金钱掠夺一空,使之均趋于贫穷,再让民众勒紧裤带,在严酷秦法压迫下,长期忍受苦难,反抗思想定会不断积加,造成了秦朝内存隐患。所以后来流传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渔阳戍边者逃隐反抗之事,骊山修墓逃亡之徒造反传闻,都是对当时悲惨之状,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尽缘于此。 由此看来,若是秦朝初定之年,利用国家财力物力,帮助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做一些有利于民生之事,必然得到民众的拥护,定会被传誉天下。后实施必要工程,且量力而行,花费有度,自会收到很好效果,易达目的,而秦始皇却不顾这些,不解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一意孤行,不虑后患。李斯为相辅政,却也便迎合皇帝爱好,阿谀奉承,不作劝谏,一味推波助澜,致使隐埋了国朝倾覆大患。对秦始皇十二年的作为,史册曾多有褒贬,肯定其历史作用,对推动我国从分封奴隶制,向封建时代转变,创立郡县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自有公正评价。今人看秦始皇时代,古迹文物,遗留颇丰,便认为是民族骄傲,称誉赞颂,诿过饰非,不能明辩功过对错,当公正评价前人的功过是非,是我们今应所秉持态度。 这正是:雄才伟略论始皇,好大喜功却荒唐。开创新规郡县制,奋推治政弃封疆。文字度衡尽统一,驿道车辙合距量。浩大工程劳役繁,民怨哀痛怀恨藏。 秦始皇由于对吕不韦恨意难消,因此对其治国之道心怀抵触,决意实施法家之道,排斥儒家治国策略,又有曾任廷尉的李斯,推崇秦国商鞅法条,形成固定概念。其实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遵从礼道为基准,由此教化民众,遵从国家法度,树立君臣思想,设立约束机制,乃为盛世哲理,颇具长治久安之术。这也是其长期担任鲁国要职,就任司寇治国理民的实践中,逐渐悟解形成的思想意识。孔子早年治国,手段强硬好杀,曾灭三权臣,坠三城,杀少正卯,率军与齐国交战,却收效甚微,乃情势也!晚年逐步悟出,“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理。后因所著“春秋”史书,总结了前人利弊得失,结合己见,而书写的专著文本,传授给弟子,获得文士等普遍尊重。可惜当时处在乱世中,纷争不断,只顾吞并征伐,无人照行其论,但若放在安定盛世,却凸显其应用价值,因谓之“盛世哲理”,或盛世治国之道,得到后世广泛运用,行之显效。后人多不解此情,以为孔子只为教书先生,何其愚哉? 秦始皇当时不解这些,只是用治乱世之法,实施在盛世执行,违背了治国法则,自然不会有好效果,却适应了好大喜功需要,成了压制文化发展的手段。由于在春秋战国早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有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庄子等理论开创者,各自对治国驭民,及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进行研究畅想。均都创出了些新理论,并教授后人习学,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