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章 改历史,杜甫诗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如何防止太上皇参与其中,极为关键!” 这句话让所有人又再次沉默,如今的京城之中,太上皇、太平公主、李隆基三足鼎立。 太上皇不希望任何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任何一方倒台,所以很多时候,他做事情不偏不倚。 若是李隆基政变,则是把太上皇往太平公主一方逼。 而且这个事情,也有前车之鉴。 当年李重茂的父亲李显在位时,太子是李重茂的二哥,但当时武则天一脉的势力还很强大。 李重茂二哥被逼无奈,发动政变,诛杀武氏。 本来一切都极为顺利,当李显出现时,认定李重茂二哥是叛乱,顿时所有的将士倒戈。 致使眼看成功的政变失败,李重茂二哥也被诛杀。 “姚爱卿有什么高见?”李隆基问道。 姚崇伸出两个指头,说道:“分两步走,第一,当晚只针对太平公主,武力诛杀只发生在宫外,太上皇就算知道,也难以见到万骑的将士!” “第二,派人守护太上皇的宫殿,若是他听到动静,就言太平公主叛乱,陛下替太上皇平乱。” “妙啊!” 李隆基拍手叫绝,他对姚崇的这两步安排钦佩不已,可谓是滴水不漏。 张说在一旁说道:“何人来守护太上皇的宫殿呢?” “郭元振!” 郭元振也是宰相之一,他是太上皇的心腹,而且替太上皇掌握着十六卫的武力。 在郭元振的身上,李隆基也是花费了大量的力气,通过各种手段收买。 而郭元振也知道,太上皇的年纪大了,而且性格懦弱。若是想保护郭氏一脉的富贵,他必须投向新的主子。 李隆基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年轻有为,又是皇帝,还是太上皇的儿子,投向他,并不算叛变。 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而且除掉太平公主后,无论是太上皇还是李隆基掌握最大的权力,对郭元振来说,都是有利的。 想来,郭元振也必然乐于做此事。 “好!” 姚崇的安排,十分得李隆基的心,让李隆基十分满意。 思索了一下,李隆基开口道:“爱卿刚才说的万骑将官王毛仲,朕想亲自见一下!” 如果正常政变中,有什么不确定或者变数的话,那就是这个王毛仲了。 此人官职虽小,但却十分的重要。 姚崇对李隆基的性格十分了解,也明白他会怎么做,当下开口道:“臣已经将他带来了!” 姚崇拍了拍手,一个体型彪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进来之后,倒头就拜:“臣见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官见过姚大人及诸位大人!” 李隆基从龙椅上走下,十分热情的扶起王毛仲,轻抚他的背说道:“爱卿可就是朕的常何了!江山社稷、万斤重担就交在爱卿的肩膀上的。” 常何,原本也是一名小武将。 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他正好负责守护玄武门,打开城门迎接李世民。 李世民这才得以悄无声息的在玄武门设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当上了皇帝。 可以说,没有常何,李世民极有可能被李建成除掉,整个历史都将改写。 正所谓,影响历史走向的小人物。 常何当时是小人物,后来凭借玄武门之功,颇得唐太宗青睐,成为大将军,在武将中位极人臣。 李隆基简单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把王毛仲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可是天子啊,皇帝啊,能够如此的礼待自己,换做是谁,都会感动的一塌糊涂。 王毛仲毕竟是个武将,此时的声音都有哽咽:“臣定然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他也听的出,此事一旦办成,自己也将会像常何一样,一步登天。 众人又一番的商议,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 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李隆基也伸了个懒腰,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有事?若是没事,也早点回去休息吧!” 姚崇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宋璟来了奏折,他不仅未能杀了李重茂,而且愿意留在房州做长史。” 听到姚崇这么说,李隆基也觉得十分奇怪。 不过此事不是最急的,能否战胜太平公主,谁的心里都没底。 若是失败了,在场所有人都得掉脑袋,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跟他们无关了。 作为老大,李隆基还是要给所有人信心,开口道:“此事先不急,等除掉太平公主,朕没了掣肘,动动小指头,就能灭了李重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