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章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第2/3页)
清军都在万人以上,主动出击恐怕会以卵击石,得不偿失。 阎应元叹息一声道:“试一试吧,看能不能在周遭各乡镇搜出些粮食来,有总比没有强。” “好吧,千万心!”熊汝霖叮嘱道。 阎应元拱手行礼,向李九郎使了个眼色,命其跟上。 李九郎刚要追上阎应元,忽然想起手中的鸡蛋,又折回去,将鸡蛋交给了熊汝霖,是江阴百姓的心意。 熊汝霖这才知道察院外面百姓们都在默默期盼着冯厚敦好起来,不禁感叹道:“为官至此,此生无憾也。” 阎应元带着李九郎等二百余骑,自南城而出,先往蔡泾镇搜粮。 一路行去,未见清军斥候,阎应元等人在蔡泾镇仔细搜索一番,结果颗粒无收,随后又折道向东,往别的乡镇。 直到黄昏,转了好几个镇子的阎应元明白过来,清军这是坚壁清野了,将江阴周围的村镇全部清理的干干净净,人畜不留,如此一来,他们只需坐等江阴主动出战便可。 “怪不得连斥候都不派了,这帮狗鞑子!”李九郎骑在马上,唾骂道。 阎应元看着光秃秃的田野和山丘,暗道清军好狠毒的手段。 无奈,一日奔波,只能空手而归。 回城后,冯厚敦还未醒过来,陈明遇在亲自照看。 熊汝霖则是回到县署理事,阎应元向熊汝霖汇报一番,便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巡视伤兵吗。 城中,越来越多的人家门前挂起了白灯笼。 在漆黑的夜中,映照着阎应元脚下的路。 隐隐的恸哭声让这清冷的夜更添悲凉。 阎应元带着王进忠、钟牧离、李九郎三人来到了北城墙上巡视。 守将邵康公正在城上守夜,见阎应元前来,急忙见礼。 “康公,港口的清军撤了吗?” “回典史,尚未撤离,今日探得有兵一万,乃刘良佐麾下。” 阎应元开始打起了黄田港的主意,只要能夺下黄田港,他们就能联通外界,或许黄田港还能缴获一些清军的粮食。 守军一万,筹集全城尚有战力的士卒,或可一战。 事不宜迟,阎应元立刻派李九郎前去传令各营,抽调还有力气的士卒往北城门下集结。 邵康公见要出兵,急忙请战,阎应元点头答应。 澄江营此时仅剩四千兵,邵康公点了五百精锐,跟随自己出战。 一个时辰后,春晖、朝宗两营也先后调来了两千兵马。 徐观海与王公略亲自领兵。 见只凑出了四千兵,阎应元心中也只能默默叹息。 不多时,兵备张调鼎领着一千轻伤基本痊愈的士卒赶来汇合。 阎应元心中稍安,正要布置一番,守备徐世荫领抚标两千人马赶来。 一时间,江阴精锐汇集,大将齐聚,阎应元计定,兵贵神速,直接出城夜袭黄田港清军,争取夺回港口。 后夜,北城门开启,阎应元一马当先,带着大军出城,近八千明军浴血精兵气势汹汹,借着夜幕掩护,直奔黄田港。 黄田港,港口无一舟船。 水寨通明,岸上军营一片漆黑安静,似乎清军都在熟睡。 李九郎带着七八戎近侦察,见岸上的营寨门前只有四五个值守的清军,正聚在一起不知道聊着什么。 四周有两队来回流动的巡哨,均有十几人,不过队列松松垮垮,看上去十分松懈。 情况回报给阎应元,阎应元不禁大喜,于是一声令下,王公略与徐观海率所部人马突袭岸上大营,自己亲率其余人马袭杀水寨。 瞬间,喊杀声四起,明军虽然饿着肚子,但此时也奋起浑身最后的气力,冲杀敌营。 守门的清军吓得转身就往营中跑,巡哨的清军更是准备抬关闭营门,却不想李九郎行动迅速,抢先一步杀到门下,控制了营门。 王公略率部突入,李九郎紧随其后。 身先士卒的王公略忽的眉头一皱,不对,有问题! “不好,营帐是空的!” 有士卒惊叫道。 王公略大惊,有诈! 来不及细想,急忙高呼撤退! 正此时,金鼓大作,清军如潮水般从四面涌出,瞬间与明军杀成一团。 “李九郎!怎会有伏?”王公略惊怒问道。 “他娘的,不可能有鬼,今日夜袭,匿史临时起意!”李九郎回道。 王公略无咬牙无言,难不成这刘良佐早就等着他们来袭? 若真是如此,此前还真是看了这个“花马刘”。 突入大营的王公略部与徐观海部瞬间被上万清军围攻。 营门也被清军夺回,转眼便成了瓮中之鳖,没了退路。 “徐将军,某去夺营门,你率军顶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