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岳黄芽 (第1/3页)
第177章白岳黄芽 秋,八月二十三日。 明军收复镇江的消息传入了南京城,满城一片哗然。 南京,大将军府,满庭菊芳,松竹空老。 勒柯浑看似闲庭信步,实则心中悲凉。 自那大明的潞王监国以来,大清便在江南接连丧师败绩,陷地失城。 镇江丢失,刘良佐身死高桥,十几万兵马被尽数溃灭。 江南十府之地,已成明军囊中之物。 现在南京已经汇聚了他从各地抽调来的兵马十万,但勒柯浑依然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报~怀顺王求见。” “请他过来吧。” 眼下,勒柯浑手中几无大将,多铎与博洛带走了他们的班底,叶臣一系又全军覆没,南京无大将,只剩一个耿仲明可堪一用。 不多时,耿仲明面色凝重地走进了后庭之中,见勒柯浑正在等他,便急忙上前行礼。 “怀顺王请坐吧。” “谢大将军。” 勒柯浑倒是不像其他八旗将领一般轻视降清的汉臣,他对三顺王一直是以礼相待。 有勒柯浑的礼遇,耿仲明自然愿意为其效劳,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布置南京城的防务,可以是鞠躬尽瘁。 “大将军,臣听闻池州府尚有我军八万兵马?” “没错,徽州府有叛军金声、江一作乱,声势浩大,已经发展到了五万之数,不可坐视啊。” 耿仲明点点头,这金声他听过,乃是徽州休宁人,字正希,号赤壁。崇祯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托病返乡,招募乡勇,保卫徽州。 金声自徽州府高举义旗,从者如云,徽州总兵范云龙、其弟金经、门生江一皆慷慨相随。 “眼下我军不宜再分散了,臣以为当集中兵力,死守南京,等待朝廷援军,否则会被明军各个击破。” “怀顺王所言极是,我已经派了快马八百里加急调池州兵马入卫南京。” “大将军英明!如此,南京尚有兵马十八万,倚仗城坚池深,可无忧矣。” “朝廷发了津水师南下,不日便会抵达,届时夺回江面,南京便可保万全。” “哦?明军水师厉害,不知津水师何人统兵?” “梅勒章京伊尔登,不但带来了水师,还带着朝廷为南京增派的将领。” “那真是太好了!” “明军接连大战,短期内应当无力进攻南京,咱们还有时间。” “大将军尽可放心,城防皆已布置妥当。” 勒柯浑点点头,面上并无喜色,等到江南的战况传到京师,想来摄政王一党又要趁机大闹朝堂。 自己这大将军的位置,恐怕是坐不了多久了。 耿仲明此来就是想让勒柯浑给他交个底,他布置起来心中有数,知晓了大致情况,便没有多留,离开了大将军府。 ...... 徽州府,绩溪县。 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 县城位于黄山与目山接合部,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多山脉盆地。 绩溪县扬溪镇北部,两山之间,有一关隘,垒石为城,上置楼橹,下设铁门,有一夫当关,千人气缩之势,称作丛山关。 丛山四合,地势险要,有绩溪之脊美誉。 关城之上,遍插旗帜,金字大旗最为醒目。 徽州府义军首领金声正在此处率军驻守。 他响应潞王号召,在徽州府起兵抗清,因清军在徽州府并无主力驻扎,所以两月之间,金声部义军便如滚雪球般壮大,如今已有七八万的规模。 一部两万人驻扎在徽州府西北的祁门县,领军的是他的弟弟金经与原徽州总兵范云龙。 他带着门生江一领兵五万扎在了绩溪县。 十前,池州府传来清军的消息,有自江北南下的一部清军约八万人马,进入了宁国府境内,正朝着徽州府进军。 金声得知后,立马调动兵马,移驻绩溪准备迎战。 丛山关,便是绩溪之屏障,清军要是想自东北方向进攻徽州府,首先就要攻克绩溪。 作为重中之重,金声便分兵两万亲自坐镇丛山关,门生江一领兵三万留守绩溪县城。 山色青黛,鸟绕翠峰。 丛山关前的土路上,义军斥候狂奔归来。 “鞑子来袭,距我十里。” 那薄衣无甲的骑士在关城下喊了几声,便调转马头,背城而去。 城上的士卒迅速敲起了铜锣示警,关城内,义军士卒见有敌情,匆匆持械上城。 正在检查粮草的义军首领金声闻讯,急忙派人向绩溪告警。 他今年已五十有六,年近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 长眉细目,面如鹅卵,须髯斑白,手中拄着一根竹杖,匆匆带着麾下义军将领们登上了城关。 “首领,鞑子八万,咱们能守住吗?” “听鞑子十分凶狠,咱这点人恐怕难守。” 义军的将领们有些没有信心,他们只有两万人,而鞑子据有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