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阴谋骤生 (第3/3页)
> “诸位,今刘备在陇西、武关道二地均取得大胜,俘虏了曹魏大将夏侯惇和张辽,这等大喜之事作为盟友,我等理应感到高兴。
但孤担心呐!! 蜀地尽是狼子野心之辈,去岁无故侵占我交州诸郡,倘若让刘备拿下凉州、荆北二地,在西进、北伐无望时,恐怕会将矛头对准我东吴啊。 届时刘备挥师东进,凭借横扫北方曹军的威势,我江东兵将虽勇恐怕也不是对手,为保江东百姓安宁,不知诸君有何应对之策,还请畅所欲言。” 孙权先肯定一番季汉取得的大胜,然后直言不讳的指出季汉下一个目标肯定是东吴,孙权的意思很简单: 我们该如何帮助曹cao,帮助他缓解眼下的困局,怎样维持即将崩溃的三足鼎立之势。 东吴众文武闻言心里皆是戚戚然,东吴此时的境遇和当初刘备的际遇一模一样,作为三家最弱的一方,不但要寄人篱下还要心维持三足鼎立,这样才能在夹缝中谋求发展,可才不到十年双方竟然角色互换,真让人唏嘘。 “大王,从陇西大捷、武关道大捷不难看出,这背后都有魏延的影子,前者由他亲自指挥,后者由他的得意弟子马谡所主导。 在下看来,魏延在军略上的能力恐怕不弱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 张昭由衷的感叹到,就算是周瑜、诸葛亮也远远不及,至于魏延所立的参谋部直接被他忽略了,幕僚他也有啊,但也不见自己像魏延一样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很明显,对于参谋部张昭只知其形,不知其意。 “大王,魏延的威势、声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一言一行都能影响蜀国上下的运转,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刘备的影响还要深,这对君臣关系来讲是大忌。 今刘备已垂垂老矣,早年又四处征战恐怕身体早就破败不堪,然其子刘禅又年幼无知,万一刘备撒手人寰,那蜀国大权绝对会旁落他人,这一点恐怕谁也不能忍受。 大王可还记得,前段时间刘备罢黜、流放糜竺之事?” 张昭并没有从战事入手,而是将目光转向刘备,或者是季汉的二代君主身上。 “自然记得。” 孙权点点头,这件事在成都闹得很大想不知道都难,虽然有些关节现在还没弄明白,但糜竺被一撸到底,不但家产被抄没,连他本人也被流放南中,这些可都是做不了假的。 “在长沙时,魏延就与糜竺走得很近,直接将粮秣进出口贸易交于糜家打理,在主政益州时,魏延更是重用糜竺及其子嗣,恐怕他们的利益早就捆绑在一起了。 所以,糜竺提起此事会不会是魏延的意思,毕竟刘禅顽劣乃世人所知,非明君之象,作为大权在握的军政长官,肯定会有所顾虑的。 也许魏延出发点是好的,但他无疑触碰到了刘备的逆鳞,废立之事岂容他人置喙,因此两人间必生间隙。 综上所述,随着魏延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声望日益隆厚,君臣之间的裂隙也会越来越大,而我们只需遣一使者从中挑拨,两人之间必有一伤,最后不管是刘备胜,还是魏延胜,获益的都是我们。” 张昭面露阴狠,古今往来多少名臣大将都死在杀人不见血的政治斗争上,魏延,只不过是下一个人罢了。 张昭的话点醒众人,他们顺着这条线理下去,发现魏延的权势的确太重了,就拿军事来举例: 季汉拢共二十多万大军,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兵力魏延都可以随意调动的,包括在此战大放异彩的玄甲军,虽然它明面上属于刘备,但魏延的亲卫营是可不是摆设。 至于在经济上,民政上就更不用了,目前在曹魏、东吴流通的金、银币,已经成为标准的大宗商品交易的结算货币。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若他们是刘备,会容忍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算他可以压制住魏延,但他的后代一定不行,届时轻则霍乱朝政,肆意行废立之事,重则谋朝篡位,致使其宗庙断绝。 所以,刘备会怎样做,已经不用他们多。 “子布此言大善,就算魏延有孙武之才,在我等的算计下也不过冢中枯骨,早晚死于非命。 不过此事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不知诸君有何人选可担此重任。” 孙权微微一笑表示赞同,他长于权谋,张昭之策可谓直击他的痛点,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击败一位劲敌,放浮一大白。 不过在出使的人选上,孙权有点纠结,毕竟挑拨刘备和魏延之间的关系,这可是掉脑袋的活啊,不管成不成功死亡率都挺高的。 “大王,臣愿望。” 侍立一旁的诸葛瑾出列,向孙权拱手到。 “哈哈,有子瑜出马,此计必成矣!” 孙权等的就是这句话,以诸葛瑾在蜀国的关系,就算刘备、魏延明知他在挑拨离间,也不会拿他怎样的,毕竟诸葛亮兄长的身份还是挺管用的。 “臣定当幸不辱命。” 诸葛瑾拱手应到,各为其主罢了,希望文长不要怪自己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