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 动员令 (第2/3页)
无数传令兵飞奔而出,以临湘为起点向荆南四郡辐射,尤其负责长沙郡的传令兵就宛若一支千人大军奔走在官道上一般,没办法,谁叫长沙郡人口多呢,甚至已经达到其余三郡总人口的两倍,超过一百四十万人。 其实长沙有这么多人口与魏延脱不开干系,仅汉中一郡就有超过二十万百姓被迁入长沙郡,目的就是为了在新开掘的人工河上,再造一个更大的湘江平原。 再加上不断被释放的人口、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流民、逐渐汉化的胡人、南蛮,以及变相的摊丁入亩政策而造成的人口大爆发,在种种措施下,这才造就长沙郡如今的繁荣。 随着动员令的下达,各村镇由伤残军士担任的民兵长,在辨明汉中王的官印后,迅速召集辖区内的所有民兵,然后再根据动员令的等级去除老弱,最后才率领他们向县府集结。 当民兵抵达县府后,县尉迅速在校场上清点人数,只要符合本次应征的民兵而未到的,不管是何原因都会先打上标记,之后会由县令等民政官吏逐一去走访,倘若发现有故意逃脱动员令者,一律收押待战争结束后统一处理。 不过这种情况减少,因为荆南将军队常年维持在两万人,很多人为了参军只能跑到益州去,如今有建功立业的了,他们怎么可能不珍惜呢。 然后县尉就开始遴选民兵,像身体存在残缺者、患有疾病者、家中夫人怀孕者,或者子女未满一岁者都会被统统剔除,他们也不在初步动员令的动员范畴之内,至于剩下的人才是本次动员的对象。 最后县尉打开府库,分发一部分武器,并带上三日的口粮,排上整齐的队列向着郡城而去,在那里他们不用像新兵一样训练,而是直接整编入伍在各自将校的带领下前往前线,然后按计划对东吴发起自卫反击。 而造成这一原因的,便是在荆州暗地施行的藏兵于民之策,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仅长沙郡就有百余万人口,可整个荆南之兵合计不过三万余饶原因。 藏兵于民,白了就是诸葛亮与魏延根据季汉、东吴间复杂的外交关系而制定的长期战略,毕竟他们和东吴早晚有一战。 而藏兵于民,一来可让东吴放松警惕,二来倒逼东吴撤走边境屯驻的大军,减少军备竞赛安心聚焦于内部发展。 好歹我们也是盟友,我在荆州屯驻了三万兵马以示友好,你东吴总不可能放个七八万吧,这样你国内还要不要发展了,百姓们还要不要生活了。 当然了,江东诸臣虽多为反复之辈,但能力还是有的,荆南若堂而皇之的施施行藏兵于民,恐怕一样会引起江东的戒备,于是诸葛亮借鉴了齐国的制度,将一些命令隐藏在平日的政令郑 在每年春秋两季农闲时,州牧府就会以开荒、开掘人工河、兴修水利为由征集各地的青壮,而这些青壮都是登记在册的民兵,荆州看似在征发劳役,实则是在秘密进行军事训练。 众所周知 长沙郡有一半的人口都是迁徙而来的,所以在建立聚落时都借鉴了革新镇模式,然后再慢慢发展成具有大汉特色的集体制度。 这些镇一般以千户为单位聚集在一起,一个镇最初始的人口约为五千人,并均匀的分布在湘江平原上,以及正在开垦的涟——资大平原上。 也是因为集体制的原因,让这些镇的百姓都很团结,除了正常的嫁娶之外很少发生举家迁移的情况,自然减少了生面孔的出现,这样能避免情报泄露让东吴的谍报人员根本渗透不进来,甚至稍有不慎还会被逮捕。 毕竟你一个生面孔在镇内瞎逛,是个人都知道有问题,所以过不了多久,镇长就会带着亭长来请伱去喝茶。 因此,东吴对荆南的情况始终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也就对荆南施行的藏兵于民一无所知,自然也就没什么防备。 这里就不再细了,回到藏兵于民身上。 关于民兵训练问题,魏延曾做出重要指示,表示一切都要从实战出发,最好能让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百战老兵来训练,这能极大的减少训练时间,也能让他们知道战场上的残酷。 因此,伤残军士的出路又增加了一条——民兵体系。 纵观季汉历次军改,抚恤制度是改革次数最多的,其中伤残军士的再教育、再就业、再生活是每次军改的重点,而使用伤残军士为基层官吏、民兵长,已经是季汉军政两届达成的共识。 举个栗子 假如一名军士断了手指无法再抓握兵器作战,若他在战场上自参军以来立下过功劳,那么他就会被送往士兵再教育署,进行短暂的突击扫盲学习。 士兵再教育署的工作,不是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写出文章,处理政务,通晓古今这之类的,而是让他们能看懂军令,识得最简单的文字符号即可,至于其他的就全靠自己的悟性了。 取成绩优异者,编入各州郡监察体系,负责督查基层存在的徇私舞弊、偷税漏税、作jianian犯科、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