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二百章 察举制版科举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章 察举制版科举制 (第2/2页)

的照搬,而是根据大汉现有的情况在乡试、县试、郡试以及殿试的基础上改革而来的,毕竟以现阶段的教育普及度,这种由百姓不记名推荐人才的制度完全够用了。

    倘若有一教育普及了,再来改良科举制也不迟,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一。

    而这样的科举制,也能兼顾士族利益,降低士族对于科举制的抵触,毕竟由士族举荐的茂才、孝廉等,他们会直接参加能被授予官职的郡试,这和原本的察举制相差不大,只不过多了一道考核而已。

    “妙啊!!”

    刘备抚掌大叹,对魏延口中的科举制不乏溢美之词,虽然看起来和察举制差别不大,但往往就是这一点改变,就足以让季汉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

    而且在九品中正制下,那些被曹魏区别苛责对待的寒门士子,他们会做何选择呢,或许在没得选的时候他们会默默承受,但在有的选选的情况下,他们会忍受这种区别对待么?。

    老话得好,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

    带着复兴家族、重振祖上荣光任务的寒门士子,他们往往会养成坚韧不屈的性格,在面对逆境时往往能比出身大士族的子弟做得更好更优秀,就比如程昱这类的谋士。

    “文长,你先改良造纸术,再发明活字印刷术,而后大兴官学普及教育,依在下之见,你口中的科举制恐怕不会这样简单吧。”

    法正先是高兴,而后又联想到这十年来魏延不遗余力的推动教育普及,为此还不远千里去长安带回蔡琰,单从这一点看科举制都不会这样简单。

    “没错,眼下的科举制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科举是不会存在由百姓、士族推荐人来参与科举的,因为这其中的cao作空间太大,久而久之就会被士族侵蚀,又变成如今的模样。

    所以,真正的科举制是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从院试、县试、郡试、殿试考上来,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

    而且通过考核,也能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公平竞争,而不是以出身,不是以名望来决定的,长此以往,大汉多年积弊定会被一扫而空,也会开启一个新的盛世。

    不过这样的科举制虽好,但在眼下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大官学不过三十余座,学子也不过三四千人,和我国近五百万的人口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倘若一蹴而就,恐怕除了耗费人力物力外会一无所得。

    而且这样的科举制恐怕会引起士族剧烈反抗,士族为何能传承百年不灭,那是因为知识始终掌握在他们手中,就算家族一时没落,但只要有种子在,凭借家族传承的知识很容易复起的。

    譬如南阳邓氏,他们经历过光武皇帝时的盛极一时,也遭遇过汉安帝时的家破人亡,可现如今邓氏依旧繁荣,还不是因为经义传家的原因。

    所以,像科举制这种能动摇士族根基的选官方式,我们只能用温水煮青蛙,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推出,切不可cao之过急。”

    世家始于察举制,盛于九品中正制,终于科举制,在大汉这个世族当家做主的年代,若直接推出科举制魏延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只能用迂回战术。

    “原来如此,看来我等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刘备和法正恍然大悟,难怪魏延如此重视教育,原来是科举制的原因。

    “文长,不知要完成真正的科举制,需要多少座学校呢?。”

    刘备有点不甘心,作为从底层一步一步走来的君主,科举制的出现对季汉能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一清二楚,如今却因时机不成熟,以及士族的影响不能公之于众,只能假察举制之手,这让一心复兴汉室的刘备怎能甘心。

    “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更或者是族学,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两座童学用于启蒙,每个县至少要有两座少学用于学习经、史树立正确的三观。

    每个州至少要有一座综合性大学,让学子们可在学院里研习治国安邦之策、行军布阵之道、自然运转之理等等。

    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除了上述的综合性大学外,还要在国内建立军事学院,除了培养优秀的将领外,也可让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到军事学院进行学习兵法,实战经验加上丰富的理论知识,肯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同时,军事学院也可招收军属子弟来培养,不但能稳定军心,也能培养出忠于汉室的将领,长此以往,主公还怕缺少能征善战的将领么?。

    综上所述,以眼下我国四州之地来算,至少需要一千所学校,涵盖文、兵、工等学科。”

    魏延意犹未尽的咂咂嘴,他感觉自己不能再了,再就收不住了。

    “哎,文长,那此事就要劳烦伱费心了。”

    刘备叹了口气,至少一千所官学,这得要多少钱啊,不知道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

    “诺”

    魏延自然不会推脱,借用一句懂王的话:

    没有人比我更懂科举。

    话谈到这里,刘备和法正算是明白魏延为何要放弃襄阳,除了南阳士族不好处理外,想要一个安稳的内部环境,来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也是另一原因吧。

    “既然如此,不知文长可否主持交换、安置邓氏的工作呢?。”

    既然已明白前因后果,刘备也不再耽搁直接道。

    “主公,此事还是让臣来吧,科举制兹事体大,让文长早日返回成都拿出个章程来,也好早日解决我国缺少官员的窘境啊。”

    还不待魏延出声,法正就抢先道,同时向刘备挤眉弄眼。

    “理应如此,文长你速速返回成都,切勿耽搁分毫!。”

    刘备突然恍然大悟,算算日子魏延的夫人快生了吧,他怎么会把这事给忘了呢,作为主公真是不应该啊。

    “谨遵主公命!”

    三人相视一笑,为今的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