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科举的施行方式 (第3/3页)
还会有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会参与其中,对文化要求高也不高,不高也挺高的,毕竟马车和汽车都属于工科范畴的成果。
不过履职范围和前两者相比肯定大有不如,只能集中在工部、少府,以及教育上,很难走出这个圈子。 而对于三科取士的方式,魏延在同糜竺、董和商议过后,决定将以后才推出的院试加入其中,毕竟季汉还是有几所综合性大学的,虽然他们早就被内定了,但再考一次好像也无伤大雅,更何况提前让学院体系加入科举体系,会极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院试则会分为两种,一种为少学院试,一种为大学院试。 前者为科举入门考试,只有通过了少学院试才有资格参加未来举行的科举制,以及参加接下来的大学入学考试,考不过就留级,直到十六岁仍未成功被退学为止。 而大学院试就简单得多了,优异者将同士族推荐的茂才、孝廉一样直接参加郡试,不用从乡试、县试一步步爬上来,这样可节约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竞争压力,毕竟卷王无处不在。 至于没有通过院试的学子也不用着急,对自己有信心的,可在当地报名参加县试,一步步从最底层爬上来强势打脸,上演一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戏码。 对自己没信心的,可选择继续在大学深造,或者来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受县府的征辟从事书佐吏的工作,一步步积累经验来个大器晚成。 魏延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你进入大学,不管将来从政也好,从军也罢,从事科学研发也行,甚至找不到出路朝廷还包分配,反正只要伱肯上进怎么都能找到出路。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识文认字就算得上学问高深了,更何况从大学里出来的学子呢。 …… 当确定取士范围后,魏延立即任命许靖、董和、糜竺为文科命题人,并从经义、治国、安民、律法等方面入手,由浅至深的将难度逐渐加深,以配合院试、县试、郡试等不同等级的考试难度。 魏延则负责工科命题,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农业工具的改良,种子的培育、钢铁冶炼技术的提升改良,自然界运转的规律等,多以实践为主文化知识为辅。 科学嘛,实践出真知。 至于兵科,魏延罕见的没有动手出题,虽然他征战近十年,早就不是当年在雒县轻兵冒进的他,但兵科指挥系的命题肯定是要引经据典的,引用过往的经典战例让他们来论述,从而寻找良将之才,而引经据典恰恰是魏延的弱项。 另外兵科指挥系要等文科殿试结束后才会开始,估计都要到明年年中去了,届时让诸葛亮、法正他们这些熟读经典之人来命题岂不美哉,自己何必cao这个空心呢。 至于兵科的猛将系,魏延都懒得出题,能认识字固然是好,不认识也不要紧,只要能听懂最基础军令就校 …… 考虑马上就要举行科举了,而科举相关的官员,考试场所,考生临时居住地等都没有开始筹备,而且第一次科举魏延也没啥经验可借鉴,他也不敢直接下放到地方,毕竟华夏是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将权利下放很容易出现试卷泄露,徇私舞弊之类的事,这违背了科举制的初衷。 所以,为了保障科举公平、公正、公开顺利的进行下去,魏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打算调兵前往各郡县,并在城外修建一座军营用于专门用于科举考试,这样就能杜绝作弊的情况发生,也便于管理避免考题泄露。 不过调兵一事兹事体大,更何况涉及荆、益、交、凉等三十多个郡,几百个县的调动,要是没刘备点头同意,就是给魏延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啊。 既然科举之事已有腹稿,魏延也就将注意力移开,将目光转移到凉州羌胡问题上,随后他一遍查阅当年凉州三明灭羌的作战方式,行军路线等。 同时,魏延也拜访了很多来自凉州的官吏、士商、百姓,从他们口中了解凉州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再配合斥候收集来的羌胡部落的分布情况,从而制定新一轮的灭羌战略。 不过情报收集得越多,魏延脸色就越不好看,羌胡骑兵的战斗力魏延反而不担心,因为他们缺乏统一调度,不具备大规模集团作战的条件,在正面对垒中随便找个人都能完虐他们。 可凉州恶劣的气候、地理条件才是最大的敌人,还有道路崎岖补给损耗惊人,能送让前线的补给基本十不存一,所以灭羌之战就是打的国力,也难怪凉州问题才是大汉倾覆的罪魁祸首。 不过这对魏延来讲还是能找到办法克服的,气寒冷可以使用棉衣、棉被来抵御,缺乏后勤补给可以使用压缩军粮来代替,反正凉州羌胡他灭定了,谁来都拦不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