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四章 提前出现的大泉 (第1/3页)
第205章提前出现的大泉 八月初 刘备领一众文武回到成都,不过和魏延一样,才歇息一两就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 为此刘备每隔两三就要召开一次大朝会,同时每还要召见各级官员,不仅刘备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诸葛亮、魏延、糜竺等人也同样如此。 可见想要当一个好的君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而且季汉才四州之地,要是全据大汉十三州那还不得要人命啊,在这一刻,魏延无比庆幸当初没有另起炉灶,争霸下的想法。 而当季汉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在迎来了它的主人后,也开始以惊饶速度飞速运转,一些魏延、诸葛亮和糜竺等不便处理的事务,也在刘备的授意下迅速展开。 尤其是科举方面,在刘备的批准下近两万名汉军离开驻地,前往附近的郡县修建临时军营以充做科举考试所用,至于专门为科举考试修建的场所,此时还在存在于图纸上。 同时,已经完成命题的文、工两科试卷也在诸葛亮所领的印务总署中加紧印刷,不过印刷工作可不是一个工程,先不谈排版问题,就单单印刷几万份试卷就够印务总署忙上一个月了。 虽然季汉高层在推动科举制的出现,但科举制的具体细则并未公之于众,就连很多九卿级别的官员都不知道,只知道朝堂上在酝酿大动作。 季汉这一点和曹魏差不多,都将新的选官制度引而不发,一切都在暗中做准备工作,当时机成熟时才能迅速推出,以减少察举制带来的麻烦,毕竟察举制存在四百年已深入人心,为避免国内动荡,双方都不得不心翼翼。 不过双方都缺少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目前握在曹丕手上,就是不知道他何时引爆罢了。 至于三足鼎立的另外“一足”东吴,他们可没闲功夫关注这个,因为他们自身的麻烦,就已经够让孙权头疼的了。 之前为拿回豫章郡强征五万百姓的恶果可先不谈,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明晃晃的刀剑,百姓们就算有再大的怨念,也只能默默的忍着,而季汉之前颁布的贸易禁令,才是让东吴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长江自过宜都后水势就变得宽阔平缓,适合大船舶的通行,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的水利运输业自然就发达,也造就了长江沿岸的经济繁荣。 扬州的水产,木材,漆器等特产运送到荆州,然后再从荆州购买江东所需的粮食,家具,蔗糖、白纸等物品,以满足东吴的征伐和日常所需。 可以很负责的,没有荆、扬两州的贸易所得,东吴根本无法剿灭山越,因为随着季汉商人不断拥入,被孙权玩坏的江东经济正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恢复,毕竟大量的财富、粮食、新货币的拥入,江东想不安定都难。 不过随着长江水运被断,导致东吴大量货物堆积在府库中,尤其是防水的漆器、以及江河湖海的水产等物。 益、荆二州多梅雨气,很多木制或金属构件十分容易受潮从而氧化损坏,所以那具有防水能力的漆器自然受到季汉士民的青睐,这也是江东税收重要来源之一。 水产更不用,东吴本身濒临大海就有十分丰富的鱼类资源,再加上江河湖泊遍布,很多江东百姓都靠捕鱼来补贴家用,不然在沉重的赋税下根本难以存活。 如今双边贸易一停,对季汉来影响倒是不大,毕竟漆器又不是只有江东能产,荆南、南中等地同样能产漆器,虽然质量不如江东生产的好,但满足日常所用倒是没问题。 至于水产就更不用多,如今交州在手,季汉有不输于江东的海岸线,再加上仆水正如火如荼的开拓中,以后益州也能吃到便宜实惠的海产了。 但贸易断绝对江东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代表着依靠漆器产业链,水产产业链生存的百姓、士商都会损失惨重,大量的手工作坊会破产,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也活不下去,从而导致东吴陷入难以逆转的财政困境。 至于挖掘内需什么的孙权也想过,可看着剩下的五郡之地,以及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东吴,就算范蠡来了也不行啊。 其实对于这些饶生死,孙权和江东士族一点都不在乎,不过百业凋零就意味着税收要大减,而税收大减就意味着无法维持大军的日常所需,那最后只有裁军一条路可走。 可现在强敌环伺,一旦他们裁军自废武功,曹丕和刘备肯定不介意在他尸体上踩一脚,所以孙权为此茶不思饭不想的,同样也不再关注外部事务。 自古以来,当国家陷入财政困境时,一般都会选择加税来走出当前困境,可现在的情况不允许孙权这样做,因为江东的赋税本来就沉重,而凡事都怕对比,一旦再加税恐怕会导致百姓大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