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四章 提前出现的大泉 (第2/3页)
模逃离,这样的结果是孙权无法接受的。 直到现在,孙权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东吴经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季汉绑架了,魏延用心之险恶让他后怕不已。 既然不能加税,又要走出当前的财政困境,那就只能效仿季汉进行改革以走出当前的困境,很快孙权就想到一个解决办法——铸大钱。 孙权也是果决之人,在想到办法后就立即召集群臣议事,并将试图进行币制改革,铸大钱以解当前财政困局的想法告知了众人。 不过让孙权意外的是,除了诸葛瑾反对,严畯欲言又止外其他人皆默不作声,都以沉默来回应孙权的新政。 大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能走到今这种地位的东吴重臣们一清二楚,但他们不会制止,也不能制止。 刘备对东吴的经济封锁,已经影响到东吴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军事、民生、经济、政治等方面,这就意味着他们若没有应对方法,不出三年,东吴将没有钱粮来维持近十万大军,没有钱粮来给官吏们发工资。 所以,尽管以东吴的情况铸造大钱百害而无一利,但他们也不得不饮鸩止渴,现在死和将来有可能会死,是个人都知道怎样选择。 见众文武沉默,孙权直接理解为默认,至于诸葛瑾的反对他视若无睹,于是让顾雍、严峻、张昭等人负责铸造大钱事宜,然后任命诸葛瑾为使者出使荆州,打算再做最后一番努力。 对此诸葛瑾只能长叹一声,随后领命退去,当初在夷陵离别时的寄语他终究没能完成,他愧对于文长的信任,愧对于那两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警示之言呐!。 后面的事就很简单了,恢复与东吴贸易之事被关羽、蒋琬、张松等人拒绝,并表示此乃刘备所下的命令,他们也无权更改,若孙权想要重开两家贸易,可去成都找汉中王商讨。 在得到明确拒绝后,孙权立即命严畯等人开展铸造工作,不知是为对抗季汉的经济侵蚀,还是为了更好的搜刮民脂民膏,东吴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三种规格的大钱,用来对应季汉银行所发行的金币、银币。 大泉系列的货币和五铢钱的兑换比例是字面意思,即一枚大泉当千的钱币,可在市场上可兑换一千枚足额的五铢钱,其余的两种兑换比例同样如此。 而这样的大钱,就意味着只要东吴的印钞机开得够快,民间的财富很快会被搜刮干净,以后导致物价飞涨,略微好转的东吴经济会直接崩溃。 不过孙权不在乎,士族们也不在乎,在下纷乱的几十年里,他们用这个方法不知道渡过多少次倾覆之危,其他的都是假的,唯有府库里的五铢钱才是真的。 同时,孙权为了推动大泉系列货币快速普及,特意下发旨意,言明季汉银行所发行的金币、银币为非法货币禁止在市场上流通,若有违反者以投敌罪论处。 不过为彰显孙权仁德,东吴特地溢价二成收购金、银币,以此来减少士商们的损失,孙权的做法终于在江东挽回了些许名声,虽然看起来杯水车薪。 而大泉系列货币一经推出,出乎预料到遭到所有饶哄抢,导致大量五铢钱、金币、银币等货币充实了东吴府库,让孙权最近脸都笑烂了。 然后孙权拿着金、银币找到北方商人,购买了大量的粮食、铁矿石、水泥等急缺的战略物资,这着实让孙权缓了一口气,总算将在悬崖边上的东吴给拉了回来。 大泉系列货币无疑是一种祸国殃民,百害而无一利的玩意儿,它们遭到百姓们哄抢的原因不在钱币于本身,也不在于东吴,而在隔壁的季汉。 季汉的币制深化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统一了辖区内纷杂无序的货币,使物价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持续两年的北伐战争期间,荆州的粮价一直保持百余钱一斛,陇西前线也才六百钱一斛不到,相比陇西曹军千余钱的物价何止低了一半。 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陇西会战每拖延一,曹魏的胜率就越低,毕竟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会让后方相对较便夷粮价送上前线时翻上几倍,而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所产生的附加值,就算喜斩运粮官的曹cao也无可奈何。 其二,为大规模的商业行为提供了便利。 自刘备在魏延的建议下,将粮食的收售权,铁、盐、酒、糖等商品等收为官营后,季汉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采用大宗交易的模式来进行交易,一般商品交易规模都能达到几十,上百吨,尤其是在粮食后和铁矿石方面更为明显。 前者不必多,而大宗铁矿石交易的出现,则是因为在汉中阳平关一带又发现一座型铁矿,而此铁矿并未由官府直营,而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开采权交给中标的南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