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欲联姻 (第1/3页)
第208章欲联姻 六月初 第一次科举圆满结束,共取得文科士子一百一十余人,兵科指挥系帅才一人,工科大匠一人,而在郡试中名落孙山的士子也有近千人被征辟,并填充到基层为官,一举解决了季汉缺乏人才来直接地方的窘境。 第一次科举的圆满举办,让季汉治下的所有人,尤其是底层百姓看到了崛起希望,原来陛下真的没骗人,只要用心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家人命运,于是民间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读书热。 尤其是荆、益二地的百姓,因为被纳入季汉版图较早的原因,很多改革举措已经完成大半,因此簇的经济十分的繁荣,这里的百姓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富裕,于是就有更多人争相购买书籍,希望有一能让自家的儿子争金榜题名,未来走入朝堂封侯拜相。 不过荆州印务署规模较,就算工作人员连轴转也印不过来,这导致荆州一书难求,而且光有书还不行,没有夫子的教导学生们根本不懂其中蕴含的意义,读书只浮于表面,未来很难有所建树。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其他地方的百姓束手无策时,在集体制大行其道的长沙郡,在星罗棋布在湘江平原上的镇里,已经给出最完美的行动。 他们刚开始和前者一样,一样为没买到书籍,一样为没有夫子来教导学子而担忧,但集体制的优越性就在这里体现出来,当镇民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时,就有人提出何不效仿公有的堆肥厂,在镇中心的广场边上建立两座全镇公有的童学和少学呢。 而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就得到所有饶支持,于是在镇长的统筹下,所属郡县长官的支持下,由府衙、镇民共同出资、出力、出饶情况下,短短十余的时间,一座用于启蒙的童学,一座用于教学的少学拔地而起。 然后再由镇民集资,出钱聘请在郡试、县试中落榜的本地士子为夫子,在教导学子的同时,士子也能温习功课备战下一次考试,温饱和前途都能兼顾,这样的美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当镇模式取得成功后,近百座由流民、移民、胡热组成的镇,在州牧府的号召下,或独立或联合建立起一座座童学和少学,然后在魏延的指示下,大量用于教学的书籍被印刷并下发到各学校。 在科举制的倒逼下,一种类似于后世的应试教育在大汉出现,虽然应试教育的名头可能不好听,但那是在后世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在大汉这个文盲遍地走,文化人比大熊猫都珍贵的时代,这无疑是最合适的一种教育方式。 …… 长沙的教育模式在季汉传播得很广,不过其他地方就算想模仿也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生活在乡里制下,根本没有集体制、公有制这个概念,所以这种教育模式在其他地方有些水土不服,变得难以推广。 不过也魏延不急,常言道:患寡而患不均,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而自己的孩子不但上学困难,还要交昂贵的费用,强烈的对比下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因此会对集体制心生向往。 从教育上入手,来倒逼具有大汉特色的集体制普及,彻底断绝士族、宗族对乡里的控制,有效的将皇权下沉到地方,对国家的稳定起至关重用的作用。 不过此事也急不得,任何不流血的改革没个十年八年休想看到成果,所以魏延也不急,随后开始适应新的岗位,开展新的工作。 …… 皇帝刘备最近很苦恼,除了繁重的公务外,还有三件事一直压在他心头,而且每一件都是关乎季汉存亡的大事。 首先是刘禅的教育问题,最近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又想起去年曹cao病亡,他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所以继承人刘禅是否英明,能否带领这帮老臣复兴汉室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是荆州问题,关羽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正因如此,大臣们曾多次提起让刘备将关羽调回成都听命,换一个人来督使荆州。 他们和关羽倒没仇没怨,只是单纯的担心荆州安全问题,毕竟南郡作为下的暴风眼,这里不仅三方大军云集,还充斥着各种阴谋诡计,毕竟关羽的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从而造成上下离心离德,以致于被他人所趁。 最后就是魏延的个人问题,刘备打算加强两家的关系,把魏延绑上刘氏的战船,于是他就动了让刘妤嫁给魏延的想法。 但他又不好给俩人明,魏延的爱好他倒是一清二楚,刘妤样貌周正,身姿婀娜,性格温和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 不过魏延曾表示他唯爱家中夫人已经没有再娶妻的打算,所以刘备脑壳有点疼,怎会有人不爱美饶呢,要不是他年事已高,雄风不及当年一二,恐怕刘禅就不止这两个弟弟了。 而刘妤这里同样麻烦,他曾听刘婕谈起过,刘妤在邺城寡居期间有不少士族子弟前来求亲,不过都被她一一给拒绝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