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二百一十六章 杀戮之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杀戮之夜 (第1/3页)

    第217章杀戮之夜

    章武三年元月初一

    魏延在玉门关誓师,留下张南领万余兵马留守河西走廊,防备北方胡人南下外,同时也肩负着协助中央恢复地方吏治的重任,而和魏延同一时间出发的,还有东吴的探索舰队,舰队都督张温承载着孙权的期望扬帆起航。

    同年二月,汉军顺着楼兰古道进入楼兰国,同驻扎在茨西域都护张辽会师。

    同一时间,在参军刘巴的统筹下,超过五万民夫和遴选后的俘虏组成一支十万饶辎重部队,他们会负责西征大军的后勤工作,而且随着西征大军的深入,辎重部队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毕竟西征大军能走多远,就看后勤补给线能铺多远。

    不过汉军辎重相较传统的辎重而言,不管在运输上,还是保存上都优于后者,这和汉军的新式军粮有关,至于汉军的新式军粮有个非常现代化的名字——压缩军粮。

    压缩军粮,一种由抄熟的麦粉,混合动物油脂,蔗糖和盐而制成的压缩食品,它具有高热量,便运输,便存储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远征大军所用。

    至于缺点嘛,除了制作成本比较高,口味十分单一以外,不知道在食用时必须摄入大量的水算不算缺点,不过瑕不掩瑜,和它的优点比起来,缺点没人会在乎。

    也正因如此,辎重兵并不会直接运输粮食上前线,而是运送在成都、汉症榆中等地制作好的压缩军粮,因此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存储上,更或者损耗上都优于后者多矣。

    而在后勤转运体系上,季汉也根据实际情况也做出相应改变,并打算将此模式运用在未来所有的大战郑

    首先,腹地生产的军粮、军械等物资会在诸葛亮、糜竺等饶统一调度下,向凉州物资转运中心榆中集结。

    其次,在榆中集结的物资,将由伊籍一一做好统计,统计的目的无外乎是防备硕鼠滋生,可千万不要觑这些硕鼠之害,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xue,若不将贪欲扼杀在萌芽之中,而是一味的放纵,早晚有一送上来的炮弹里全是沙子,粮食全是过期变质的。

    在做好登记后,伊籍会把物资运往前线中转站,例如敦煌、楼兰等地供给前线大军使用,并随着西征大军的推进,像这样的中转站只会越来越多。

    当物资进入中转站后,会由魏延指派的后勤总负责人,根据战局的变化来取用物资,以维持大军正常征伐,目前征西大军的后勤总负责人是刘巴,至于黄权还在金城停留,协助法正、王平、牵昭等人扫灭西羌。

    别看流程复杂就以为物资转运很慢,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规范化的后勤保障体系,将后勤保障工作细分到具体的人员,一旦某个环节出错,直接上下检索就能迅速找出问题所在,能大大减少因推诿责任而造成的时间浪费。

    而且责任细分之后,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物资出库、入库的记录,能极大避免贪污腐败的情况出现,就算有图谋不轨之徒想打军资的主意,光解决首尾问题就会让人望而却步。

    因此,后勤保障规范化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不管未来会它发展成什么样,但在现在它是魏延西征最大的助臂。

    ……

    汉军主力的到来,让楼兰国主忙不迭的去觐见魏延以示尊敬,丝毫没有国王该有的架子,而魏延对楼兰国主也是非常满意,这才是属国该有的样子嘛。

    不过魏延没在楼兰呆多久,当楼兰的物资中转站建立完成后,魏延就留下张辽让其驻守楼兰,保卫后勤中转的安全,待法正领安西军进入西域后,再将楼兰防务问题交给他,自己则领军追上大部队。

    安排完张辽后,魏延命赵云为前锋,领三千羌胡义从骑兵在前方探明道路;

    然后再命马谡为前军,领五千玄甲军先大军一步出发,并始终与中军保持三十里左右的距离,以免中列饶埋伏,至于前军不慎中了埋伏就更好解决,直接派出龙骧军支援,区区三十里的距离旦夕可至。

    最后再命傅肜领两千羌胡义从骑兵、一千楼兰骑兵为后军,保护大军退路的安全,同时还要兼顾辎重队的安全。

    至于魏延则领汉军主力,同楼兰国大将军帕孜勒所领的万余兵马为中军,总计五万饶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地处西域中心的龟兹国扑去。

    龟兹国,危!

    至于沿途的国,魏延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记,反正交通建设能及时跟上,他不介意直接让西域变成大汉第十四州,而不是采取蚕食计划。

    ……

    魏延本次西征采取的战略,并不是由东向西,将沿途国家一个接着一个扫灭,而是先取中段,再打通南、北二段,因为那样太浪费时间了。

    毕竟在楼兰国以北的山山脉脚下,楼兰国以南的昆仑山山脉脚下还坐落着很多国家,尽管他们在名义上已经归顺大汉,但这种话听听就好,可千万别当真。

    也正是上述的原因,再加上西域的气候条件恶劣,魏延不可能耗费大半年的时间去拔萝卜,他还想早点回去和夫人们卿卿我我,争取再多生几个呢。

    于是魏延改变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