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章 司马懿的选择 (第2/3页)
懿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以曹家几代君主对司马懿的防备来看,诸葛亮陨落之日,是他身首异处之时。 所以司马懿选择了撤退,他不是他怕城头的诸葛亮,而是怕魏国朝堂之上的刀光剑影,养寇自保实属无奈啊!。 如今司马懿的处境相较未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夏侯荣的骤然崛起,以及在曹营沉默了十几年的徐庶突然加入,让曹叡手中可打的牌逐渐多了起来。 自然,曹丕的临终之言又回荡在曹叡脑海郑 作为老阴比的司马懿,他对自己如今的处境很清晰,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平城取得大胜,因为一旦他在平城大破魏延,洛阳的曹叡必定心生忌惮,届时运气好点还能明升暗降保住性命,运气差点直接被病死也不是没可能。 而在平城遭遇失败后,他或许会被朝臣们弹劾,或许会被曹叡训斥、革职,但最后还是会得到重用的,一个有弱点、有缺点、有污点的司马懿,更能让曹叡信任。 也不要觉得这事离谱,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在外寇入侵时都会有人在背后捅刀子,更何况是中原的诸侯争霸呢。 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无关乎胜负,无关乎正义。 不过对于失败,司马懿自己不能接受,因为他今年已经五十好几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次被启用,所以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利用守城来拖延时间,等到冬来临魏延自会撤退。 届时,让魏延无功而返的曹叡和朝臣只会更倚重他,让他继续在并州构建防御工事,来抵挡魏延的进攻,毕竟一个守成之将曹叡和曹氏宗族都放心。 除了上述原因外,魏延还有自己的心思,既然刘邦在此被匈奴围困签下了耻辱的条约,那他作为大汉臣子,自然有义务让刘邦好好看看,胡人是怎么被他磨灭在平城的。 想起这些,魏延情不自禁的道: “这里是个埋骨的好地方啊!” 魏延的话让一众将校感到莫名其妙。 埋骨的好地方? “休元,你立刻让将士们在平城东门外修筑营垒,然后多造攻城器械,于明日正午对平城发起尝试性进攻,后日正午发起总攻。 另外,派出骑兵前往代郡监视幽州曹军的动向,一旦发现他们有西进并州的迹象,无须抵抗,立即撤回至中军听命,我自有安排。 至于你所献的计策,自己施为即可,无需向我禀报。” 魏延感叹片刻后,头也不回的命令道。 “诺” 冯习爽快的答应一声,随后向魏延拜别,下去协调各路兵马准备攻城事宜。 “司马懿,希望伱能争点气,别让我失望啊!” 待周遭无人后,魏延盯着平城默默的道,他为何会出这种让人误会的感叹呢,其原因还要归咎到十前收到的情报。 魏国,终于展现出让人畏惧的一面。 今年三月初 曹叡有感季汉、东吴发起猛烈的攻势,已经让有着上万里防线的曹军应接不暇,尤其是西线,多处战略要地被汉军夺取,已经在动摇曹魏统治的地位。 鉴于此,魏明帝曹叡从平静的东线召回徐庶,然后让他和陈群在魏国境内征兵二十万,用于补充各条战线出现的损耗,弥补防线上因兵力不足出现的漏洞,并利用局部的优势兵力,寻找战机向季汉和东吴发起反击。 经过三个多月的征召,曹魏已经募齐了二十万大军,目前集中在冀州、豫州、徐州、兖州等地日夜cao练,相信明年初他们就能奔赴战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叡能从容扩军,而不是像曹cao、曹丕那样,空有一千多万人口兵力只能常年维持在六十万左右,其根本原因还是后勤不支持他们这么做。 但时过境迁,随着魏延带来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再加上水泥运用在水利工程上,提高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让大汉整体粮食产量连年攀升。 尤其是北方,随着这几年象好转,除了受灾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了丰收,就连粮价也恢复到中平元年的水平。 而且在魏文帝曹丕主政的六年里,下安定,除了濡须之战外没有大的战事,再加上曹丕借鉴了季汉的人口政策,此举措让曹魏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另外,在他着手处理臧霸的同时,也在恢复青、徐、豫、兖等四州的民生。 他先是收取了大量被荒废、无主的土地,然后又派遣德才兼备之龋任地方长官,并带领百姓们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使得逐渐荒凉的中原再一次热闹起来。 在曹丕去世后,他主政六年的成果自然被曹叡继承,加上近几年季汉步步紧逼,不想失去家产的士族们只能尽心辅佐曹叡,这让魏国在经济上、工业上、农业上等方面都取得让人欣喜的成果。 自然而然,连年的大丰收让魏国没了粮草之忧,而当没了粮食的制约后,曹魏的人口优势就得到体现,算上这二十万大军,魏国总兵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