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录_三点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点钟 (第1/5页)

    三点钟

    不下雨的时候,康德先生每天下午三点钟会准时出门去后山散步。

    康德先生是小镇里远近闻名的读书人,从未离开过小镇一步,却知晓古往今来的、发生在遥远的天边的其他国度的大事。给他一个地名,他能说出那个地方有关于天文地理、贸易、文明的所有事情,似乎世界上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据说他家里藏有成千上万册的书籍,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哲学,数学几何,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有拜访过他家气派无比的宅子的人说,他家中的书籍何止千百本。走廊旁客厅里,寻常大户人家喜欢用来摆华而不实的花瓶的地方,康德先生全放满了书。还有传言说,康德先生卧枕的大床便是铺在一堆堆厚厚书籍之上的,卧室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康德先生素爱的书房。一个对书喜爱乃至于执着,执着甚至于疯狂的人的家中,怎会只有区区几千上万册图书。书籍于康德先生的家,就像坠坠的米粒于庄稼农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繁多得不愿去计数。一个喜欢钱财的人面对一捆百元大钞自然会喜不胜收地数一遍又一遍,生怕数目对不上。但只要给他一个装满钱财的屋子,他便不会在意滴滴点点的水花了。

    即便客厅、卧室和书房所有的图书已经能让一般人家咋舌,但对于康家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为了腾出足够的地方安置从各方搜集而来的图书,康德先生特意将宅门进里左右两排佣人们住的屋子改成了简单的书屋。话说那在康德先生看来简单的书屋可一点儿也不简单。屋子里添置的三十五个书架,均是由镇子上手艺最好的工匠精心打造而成。十八个工匠从设计、取料、点墨、锯木、加榫、打卯、晾晒、粘胶、喷漆、上油到完成,工耗时三个半月,用十一成的功夫才打成如今肃穆伫立在书屋中的油香桂木书架。书架单个长六尺,高八尺,每一尺高度会有一个樟木隔板用来置书。三十五个书架分别放置在五间屋子里,上面摆满了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书,厚的薄的,长的短的,花的绿的,简直比让姑娘挑花眼的街边小摊上的首饰玩意儿品种还要丰富,这等体量的书册估计只有街上满是读书人的大城市里的图书馆的藏书才能勉强媲美。

    住处被豪奢的主人用作书屋的佣人们当然不至于被赶出府邸,毕竟偌大的宅院还需要他们经营照顾。也不至于住进简陋的柴房,毕竟康德先生的家大得很,也宽广得很,不至于没有个给人住的地方。最后佣人们也都妥帖地住进了康德先生楼下用来待客的屋子,这种慷慨在所谓的大户人家是少见的。

    据说康德先生还特意在庄园后面开辟了一栋专门修来存放珍奇书籍的小楼,里面全是康家祖辈四处搜集来的书,许多是市面上不曾有过拓印复刻的独本,甚至远在都城的王公贵族们家中也不曾有。不知道积累了多少年,就成了一座要修一栋阁子才装得下的山。一般的人哪里见过这么多书,更不要说全都读过看过还能记住,光是叫他顺着扉页翻上一遍就足够让人疲惫了,哪里能耐下性子认真细致阅读下去。而康德先生从小便是在这一堆厚重的书籍之中成长至今的,有人说他一天能读完一本五百页开篇的大部头名著,也有人说他每天都点灯读书到凌晨,第二天破晓便又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一天的阅读。没人知道他读过多少本书,或许一屋子,或许两屋子,但必然是极其丰富的。

    不仅如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用马车拉着一箱子一箱子的书往康德先生家的宅子里送。且不说那些书是被放进宅子收藏起来吃灰,还是真的会有人看,就是那买书的花费,也叫人直羡慕这户人家的富庶。有人曾开玩笑地说道过,或许康德先生从祖辈那里继承的遗产都被他用来买书了吧。真是好一个阔绰好另类的公子哥啊!

    若是寻常人家,有那么多银两,必定是买一块地,盖一栋宅子,娶一两个小妾,买上等的食煮,便便肚子,过有钱人应当过的奢靡日子。但那是康德先生的家,豪奢是从宅院便能看出来的豪奢,但与一般人对有钱人家的印象不同,那栋镇子上最富庶的镇子里最常见的景象,竟然一个是上上下下忙碌着晒书收书的丫鬟佣人的身影,另一个是康德先生三点钟拄着拐杖也不用人轿子马车伺候地从太阳光要多走几刻钟的宅子里出门去后山散步。

    康德先生一生之中从来没有使唤过伺候出行的佣人,对家中佣人的为数不多的差遣便是伺候吃食和晒书。而很多年前,他也还不用拐杖的,他年轻时走路极稳健踏实,自然不需要凭借,只是近些年老了,拐杖慢慢成了他的帮助。从来没有一个人会觉得那个看起来身着并不鲜亮招摇的老人是走错了路的农户,因为从出生那一刻,镇子上所有人就知道他是镇子上最富贵的康家老爷的孙子,是镇子上最气派的宅子未来几十年的主人。康家的孩子,生来就能衣食无忧,生来娇贵的十指就不用沾染到冰冷的阳春水,生来就理所应当地有人服侍。有的人生下来就不一样的,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康德先生就是那种人,受先辈萌荫福泽的人。

    康德先生祖上是蜀中富甲一方的商人,经营着小镇以外一大片地区的织布生意,商铺遍及云贵川广各地。

    康家的布料轻盈细腻,又结实耐用,一直是市场上的紧俏货。纺织的女工都是从十里八方重金网罗的织布好手,缫丝机上滑落的蚕丝在她们一双巧手里就能变成纤华轻盈的丝绸,普通的棉花麻木在她们轻纯的技艺下也能变得柔软丝滑。彼时市面上的布料要么轻薄似飘飘未粘连牢靠的木絮,要么又硬又粗糙,像刚脱浆的树皮。而康家的布料一面世,就很快脱销,一直供不应求。即使后来眼红的同行学去了许多织布的手艺,但康家的布料早已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此外,康家真正的立足之本还在于漂染和印花技术。这种技术只有康家亲属才能掌握,属于商家的不传之秘,是康家之所以能在汹涌的商海中立足的根本。

    商业机密说来简单,技术之核心不过于给织物染上颜色,给晾晒完毕的布料添上花纹。可偏偏是选择什么样的物料能榨取出颜色纯真又明亮的汁液,以何种方法进行熬煮提炼,在什么时候放入布料,漂染几个时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