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答(一) (第6/6页)
> 首先,社会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不足,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很传统,传统以至于保守,甚至于情感和欲望都十分压抑,对成年人而言似乎并不能觉察到。但是我在小说中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如陈望母亲说的“现在要好好读书,以后有钱有事业了再谈情说爱”,如陈望第一次见到林舒时的心动,他第一反应是奇怪,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喜欢的感觉,一步步地确认之后,阅历也在成长,才慢慢地知道。以及文中出现过的“高中谈恋爱是禁忌”,四十多岁的陈望和那个女孩儿在一起时的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爱情,而是社会的看法等等,由于社会不是我想主要抨击的对象,所以着墨不多。但中国社会和中小学校对于情感和性的教育问题的确对陈望的性格造成了影响。 其次,父母的家庭教育致使了陈望谨慎保守的性格。曾经陈望本有机会在父亲调侃是不是喜欢上别人时同父母坦白,而后一起商讨,但母亲的言语断绝了陈望沟通的想法。原本母亲质朴的想法并没有错误,陈望后来的成功也说明了在陪养一个人才上是不错的。但是,陈望一生孤寂,成为父母的遗憾本身就和家庭的教育分不开关系。而家庭,不就是社会的缩影吗? 第三,陈望本身的性格问题。上文分析过他的自卑,这里再多说几句他的其他性格特点。第一,对初恋的忠贞。林舒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喜欢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哪怕后来那个和林舒长得很像的女子同他有过暧昧,甚至给了她一种爱情的错觉,但她始终是陈望对于林舒的幻想的替代。所以,他这种如同古代女子视自己贞cao为命节的性格也导致他的偏执。这是社会、家庭和他自己一起编织的牢笼,他用一生证明了这个牢笼对人心灵的伤害。而这种对初恋的忠贞,可以发展为一种执念。陈望几十年里其实没有和林舒相处过多久,但陈望就是靠着印刻在记忆里的片段孤寂的度过了一生。我不想对此置与评价,因为把柏拉图式的爱情当做信条的会推崇这种爱,更多的人会觉得他只是自我感动,而还有一些观点会认为陈望爱的是一个抽象的不存在的完美的人,那个人并不是林舒,而是一种幻想,一个美梦,就像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一样,可能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是一场空,倒不如守着一场不愿意醒来的梦。在这里我不想给出答案,只想引人以思考,我说过,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引导大家去思考什么是爱。 本篇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将林舒和陈望串联起来的、只活在陈望只言片语的叙述中的朋友。他是陈望结交的朋友,告诉了陈望林舒的近况、过去,一直到老年;他替陈望送花,一送就是好几十年;他与陈望分享孩子降生的快乐,让孩子认陈望作干爹,带上陈望去参加林舒的婚礼……而在陈望给林舒的信中不止一次提及过“他性格大大咧咧”、“无辜的他被我利用”。所以,这里似乎是有矛盾的。最初在设计这个角色时,我想要淡化作品的年代,甚至模仿上个年代的环境写仿古的东西,故而最后的篇章里才出现电话等交通工具。我本可以多查一些资料,再不行复制粘贴一些也行,但我性格本就粗糙,不想费心思,所以放弃了,以至于年代刻画得其实不够,但书信交流还是反应了当时空间限制对于沟通的影响。但还是需要这样一个中转和联系的人,将角色的命运纠结到一起。 朋友的家庭是幸福的,小富即安,家庭吵闹而温馨,事业算不上成功但很稳定,一直在平城,没有离开亲人和朋友。可以说,陈望幻想当中的爱情其实在朋友的身上就成为了现实,而陈望放弃了很多东西去逃避去追逐的反而最后落了空。这一对朋友,是相互帮助鼓励彼此的挚友,也是命运走向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的代表。更有意思的是,朋友一直有林舒的消息,并将陈望推荐的品茶方法推荐给了林舒,肯定和林舒是好友,但陈望和林舒高中毕业后就没有真正的见过,在朋友的婚礼上没有,在林舒的婚礼上也没有。而陈望,一个报社的编辑,一个作家,对人的言语观察应该细致入微,每次朋友如此明了地给他林舒的消息他却觉得是自己的诱导让朋友不曾察觉,这可能吗?一个人套话,一次两次可能没察觉,但几十年的老朋友,会没察觉吗?所以,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朋友本就是陈望幻想出来的人物,一个可以让他和林舒还能有联系的人物,因为他的爱情恰巧就是陈望期待的那样,那不就是陈望对同林舒的未来的幻想吗?所以,陈望此举只是为了让林舒相信他很爱她,所以编织了一个谎。如此,这封长长的情书里,陈望编了很多个谎,甚至连他爱过林舒都是一个谎言。当然,这种想法太暗黑,仅作为给读者的一点启发。第二种,陈望和朋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朋友被陈望的爱情所感动想要帮助他维系生命里的希望,所以一直在给陈望透露消息,陈望也装傻,两个人心照不宣,算是默契。让儿子认陈望作干爹,也是希望能够让他不再孤寂,毕竟,作为朋友看到陈望孤寂一生总还是难免不忍心。没有告诉林舒,也是想保护朋友的自尊心。在创作这篇作品时,我个人一直以第二种为出发点,第一种也是作为拓展的想法,觉得有些好玩,就分享给各位。 这篇故事的整个基调是哀伤的,不至于悲痛,但绝不欢快。但是也不是没有起伏的,全文运用了我迄今为止最多的一次心理描写,穿插了一些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所以看起来情节其实不太难懂,但是内容很详实,创作时倾注了我不少的心力。最初惊艳心动时,雀跃又欢快;一点一点地确认时,小心又期待;一同努力,一同读一本书时,安静又祥和;准备礼物时,别出心裁;女孩同别人恋爱时,心痛如刀割,乃至于绝望;而在分别之后,又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默默守护;在她结婚时,泪流满面,却真正释怀放下,真心祝愿;在她落难时,仍不敢接近,只是留下一束花,一把伞之后默默离去。他的性格是卑微的,但他的爱不是,他即使从来不曾真正与人相爱过,但是却已经体味过爱情的一切滋味了。他的一生形单影只,但是他的内心饱满充盈。我不鼓励一个人单身到老,但是我鼓励别人要心中有爱。正如文中所言:“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这是我想要带给读者的积极力量。这是一篇年轻人写的小说,文笔肯定矫情,但是我的态度始终是严肃认真的,因为在我眼里,每一个认真地去爱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哪怕他的爱一无所知。《情书》并不教人表白,只是教人去理解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