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答(一) (第5/6页)
,不过是希望有人能够对他们表现关怀与理解。但这不意味着本文全是褒扬之词,这篇文章本人给它赋予的底色是遗憾,一种因疏忽导致的遗憾。年轻时候,老人因为工作繁忙,所以陪伴妻子的时间并不多,而妻子更是懂事得令人心疼。文中留了一个很微小的细节,有关于孩子,但没有挑明。而只有在妻子逝世之后,他才会每天对着她的墓地说上很多话,才会经常买花去墓地看她。青春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多,所以我们以为忽略没有关系,但是在失去之后才发觉,当初为什么没有多一些陪伴。这是我写作这篇文章的两个中心观点。但结局依旧是充满希望的,因为爱会让人温暖一生,年少的怦然心动,一生的相敬如宾。
(九)《沉溺假日》题目取的很像《罗马假日》,虽然远没有后者那样梦幻,但同样美丽恬静,是我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散文式的文章。故事取材于本人三年级外出实习期间一次在校内醉酒后,第二天清晨的早起散步经历。主题也很简单,是一些很文艺的笔调下描写的慵懒的阳光、宁静的微风、活泼的池塘,是很平常但很难得的美好,是有关于如何应对生活的一篇文章。宿醉醒来,阳光明媚,身体微微暖,心中被充斥而来的晴天填满,看着池塘里的游鱼短暂的沉思一会儿,随后释然开解,在阳光之下,闭上双眼,忘掉繁杂的琐碎的一切事情,静静地感受呼吸心跳在微风中的样子,回忆过去美好的事物,然后在惬意中安然睡去。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哪怕明天大雨来袭,依然阻止不了今天的我在阳光下睡去。这就是这篇文章,很简单,很文艺,很有青草香气,很有诗的感觉。在这本书里,显得很不合群,但恰恰是这种难得的安闲,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下才显得难能可贵,才显得小富即安。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几分寂寥,那是我写作时候的习惯了,但总不是太浓,淡淡地飘散在环境之中,如一丝涟漪,越发衬得池水恬淡美丽。所以,同《罗马假日》一样,虽然明天或者后天,这片刻的宁静就不复存在,但是拥有过,似乎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遗憾。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个普通的早晨的,也是关于美学的,所表达的不过是一句冯友兰在很多年前就说过的话“哲学能让我们活得心安理得,美学就是在心安理得的基础上,让人活得心情舒畅”,所以,应当发现周围被忽略的美好,发现那一颗安静的太阳。 (十)《情书》是这本书中的一篇很重要的小说,不仅仅因为其字数达九万多字,其有十三个小的篇章,更多地因为它对我本人的意义,所以我把它放置于本书最中心的位置。《情书》的故事来源于我本人的一段真实暗恋经历,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之后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增加了一些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一直在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埋下了许多需要仔细察觉才能发现的伏笔,也运用了很多隐喻。这篇小说不是完全拓印我的经历,我的经历也远没有书中这么丰富,但我在尽可能完整的情节下展示了很多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尝试了很多大胆的写作方法,突破了不曾写过中长篇小说的记录,所以,《情书》既是我对于爱情的尝试的新手之作,也是我在小说写作上的里程碑作品,对我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而为什么要将《情书》安排在《嘲讽录》最核心的位置,其主题是否会冲突,我会给予相应的解释。请相信,我虽然创作不出很有想象力的作品,但一些基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细节还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主题上面,《情书》从始至终只讲了一件事情:暗恋,亦或者说单恋,再扩大概念可以解释为“爱情”,或者说怎样去爱一个人,什么样的感情可以称之为爱。这是篇小说写作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小说是对茨威格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拙劣地模仿,所以会有很多相似的片段。 情节方面,第一章节引出故事的主角之一林舒,引入了茨威格在著名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纯白色玫瑰花,引入了红色的绣球花,引入了一个送花的男人,引入了一杯加了糖的茶,引入了一场在南方少见的降温。林舒,一位渐渐年迈的退休教师,多年前丧夫,女儿不在身边,所以整个环境搭配是很萧瑟的,以此映衬出独处人士的孤独感,这是我作品中很常见、我也很擅长塑造的把戏。一个陌生人的来信,带着一种似是而非的熟悉感,将一个有关于暗恋的故事徐徐展开。 另一个主要角色陈望,即信中的“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因为超常发挥进入重点中学的孩子;而林舒,一个因为中考失利而与陈望进入了同一所学校的城镇孩子。这是一组很常见的戏剧冲突的设定,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贫穷落后,因为爱情而碰撞在一起,因为家世背景、因为从小的教育而终究是悲剧。《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是这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作家和女人的爱情也是这样。 陈望的世界是粗犷的充满野性的田野,所以他性格里有一种农村人的努力诚恳和偏执,这是他能够克服读书的枯燥,爱上读书,爱上写作,最终成为一个作家的原因。但农村传统的谨慎的乃至于自卑的性格在他身上同样很明显,他喜欢一个人,但不敢去搭讪,不敢去表白,只会一直躲在暗处偷偷观察,靠林舒身上洒下的一丁点光辉生存,在与她相遇时会羞红脸蛋,与她说话时会声音紧张颤抖,送花时会请人代劳,即使最后一次见她也是躲在林舒看不见的地方,躲在人群的后面。二十多岁时,他给自己一个目标,在经济能力得到保障,在觉得自己可以配得上林舒时再去认识她,可是最终林舒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哪怕他事业有成可还是失去了爱人。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我的本意是可怜他,其实不是,如果将“我”即陈望带入到自己身上,我肯定希望他又一个好的结局。但站在作者的角度,他的每一个看似痛苦挣扎的决定其实都是在说服自己,说服读者去同情他,说服林舒去感动,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声明好看些,以此来掩盖他的懦弱。所以,他注定是失败的,注定只能靠自己编织的故事而活。如果说,茨威格是在赞颂一个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的痴女,那么陈望就是一个怂包蛋,自始至终都是。他可怜,因为他真诚,他活该,因为他的性格注定学不会爱一个人。而从社会学的角度,他的悲剧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