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新城:桓庄之族的覆灭_第廿一章:燕礼风波(其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廿一章:燕礼风波(其四) (第2/2页)

,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作出警示,而这诸多的预测中,十次倒有九次未曾应验。但在史苏看来,这些对灾难的预测之所以未能应验,要全赖于武公懂得敬天顺时、修禊养德,无论自己所作出的预测有多惊人,他都能以谨慎恭敬的姿态对待,这才使得那些潜在的祸事都被提前化解。

    身为太史,常言人间祸福吉凶,是以人们常常会以占卜是否准确、预言能否应验来评判一名史官的学识和修养。但在史苏内心深处,他并不希望自己所作出的警示有朝一日会成为现实,更不希望自己会因预言的准确而被人追捧。因为在他看来,太史肩负的是一项神圣的使命,他们通过沟通天人来预测吉凶,并不是为了等待着灾难的降临,等待着一切的预言都得到应验,以此来显摆自己的功力、获得他人的赞许。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正如同大军出征时,需要派出斥候来观察水文气象、瞭望敌军动态、收集决策信息,以提供给军中主将来作出判断一样;太史所作的一切也都只是为了从上天、鬼神那里获得示警,以告诫为人君者敬奉天人、戒奢尚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润泽自己的德行,以避免家邦遭遇不测之祸。也正因为如此,他真心希望自己对未来所有的悲观预测都能够落空,所有对灾祸的示警都被证明是错的,哪怕是到最后,自己沦落为国人口中的笑柄。

    但这一切都有一个显要的前提,那就是国君会像军中主将对待斥候送来的情报一样,认真对待太史所带来的示警;他会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在祸乱的迹象隐现之前,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他会时刻警惕着周遭的危险信号,就如同父母看护子女一般,以他宽厚的臂膀护得国家安泰、护得百姓平康,而不是如寻常国人一样,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当作是危言耸听。

    然而眼前的现实却让他感到绝望。如今的君上显然已经没有了先君的那般警觉,也没有了为民作则的担当。明知兆象有异,他仍要坚持远涉大河,只为了一个无法证实的流言,便要劳师动众去征讨千里之外的戎狄。征战归来已半月有余,他只图自己快意,对百姓的诉求却视而不见,更没有想过要对疆场洒血的将士进行抚恤封赏。他一意袒护那戎狄女子,明知这可能会招来亡国之祸,却依旧固执己见,甚至不惜当庭羞辱直言进谏的大夫……

    国君心无远虑,朝中诸子更是如此。史苏转头扫视着殿中嬉笑不断的人众,眼看祸难将作,满朝上下却无人警醒,犹自沉溺于酒色笙歌,贪恋于眼前的富贵荣华,忽而感觉到眼前的景象是那么的浮夸,那么的荒诞。自己殚精竭虑为国cao劳,在这些人的眼中却堪堪不值一文;自己声嘶力竭奔走呼告,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无足入耳的危言。

    他并不惧怕众人的轻慢,也不怯于他人的耻笑,只担心这顺遂的日子过久了,人们会逐渐失去戒惕恐惧之心,进而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甚至,更让史苏感到汗颜的是,他不知道这人群中究竟还有多少人与郭偃一样,他们怀着火中取栗的念头,巴不得祸乱早日来临,也好让他们因乱取利。

    “真当有一日大难来临,他们怕是连悲痛的机会都没有了!”太史苏愤愤不平地言道。然而转念想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身为史官而未能尽到职责,自己也必将会成为宗族和家邦的罪人。若果如此,他还有何面目去面见历代先君,面对那些曾对自己满怀厚望的师长呢?

    士蒍苦口婆心相劝,只望能够消除史苏的忧虑,然里克却似乎是受到了感染,故而又战战兢兢地追问道:“我固知外内之嬖宠足以乱国,却不知竟会到如此地步。依夫子看来,这灾祸可还有补救的办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