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片坦途 (第4/5页)
马龙只是助理教练,他是可以不听的,所以他也有责任。 队员们此时都一脸吃惊。 “徐,这不是你的错。”罗斯开口道。 “老大,是我们没做好。”其他队员也纷纷附和。 球队老大在总决赛得58分还输球,然后你还怪球队老大,这真的没天理了。 不过能感觉到的是,随着徐永这么一说,队员们的心态都放松了下来,他们之前是怕徐永和上次那样来一顿训,但是现在,他们只觉羞愧,并且想重新证明自己。 “现在讨论谁的错没有太多意义,今晚的比赛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对手是实力和我们一样强的球队,光靠一个人是无法赢得比赛的,只有打出团队篮球才能赢。”感觉到队友心态变化,徐永继续说道。 其他人都陆续点头。 徐永这话说的分寸恰到好处,策略是要调整的,状态也一样,并不是说徐永开场不单打了,公牛队就能轻松碾压雷霆,心态、状态这都是影响发挥的关键因素。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安德森看了一眼徐永,在看到徐永点头后起身去开了门。 门口的是马龙。 看到所有人都在,他刚想开口,徐永已经起身笑着勾搭着他的肩膀出了更衣室。 “你做什么?”马龙想要挣脱,因为他是准备来向队员们道歉的。 “迈克,士气的事情我已经搞定,今晚的比赛也已经结束,我们应该讨论下一场的事情了。”徐永笑着说道。 马龙愣住了,虽然徐永没说,但他知道徐永已经帮自己把责任扛下来了。 “谢谢。”站住了身子的马龙,用很真挚的语气向徐永道谢。 今晚的事情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他作为助教越权了,这要是曝光出去了,很容易会被炒鱿鱼。 公牛队教练组的核心是锡伯杜,他虽然是第一助教,但还没到不可替代的地步。 徐永摆摆手,直接拉着他去了办公室。
诸葛马龙不过是个调侃,虽然马龙在战术上很有水平,但他现在才43岁,正儿八经的年轻教练,还远没到【湖人的父亲】那水准。 但是马龙和锡伯杜的组合被验证了是互补的,马龙要是真离职了,你还真不好找个人填上那个坑。 尤其是这些年下来,马龙的名气跟随公牛队的崛起变大,也有不少球队在挖他在。 当然徐永这么做其实还有点小小的私心。 下赛季约基奇应该就要登陆NBA了,而历史中约基奇就是在马龙执教下不断成长起来的。 留住马龙,对约基奇是好事,那对公牛队自然也是好事。 “布鲁克斯的策略其实并不新鲜。”等到办公室坐下后,马龙也开始分析雷霆队的战略。 徐永在认真倾听,马龙只是缺乏经验,他的战术水平不用质疑。 “当年活塞队就是对付迈克尔的。” “活塞队不是一直用【乔丹法则】吗?”徐永提出疑问,他毕竟只是球员,哪怕做过解说,也不可能对上世纪的事情,尤其是战术了解的那么深入。 “不,他们只在第四节才用,前面的三节他们都是让丹尼斯和乔轮番上阵,既是消耗迈克尔,也是孤立公牛队的其他人,让他们没有状态,但是到了第四节他们会突然调整策略。 迈克尔的性格你知道的,他只想冲破那种夹击带领球队获胜,但他一次次倒在活塞面前,直到91年他才彻底认清到光靠自己不行,他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开始让队友承担更多。 过去的比赛,他需要得37分,甚至47分才能赢得比赛,但是后来他哪怕只得27分,公牛也横扫了活塞。 当然他也开发出了低位进攻能力,这反常规的三角进攻打法让活塞队无法适应,因为谁也无法限制低位的迈克尔,他在增重后可以碾压同位置的球员,也可以错位打任何人。” 听完马龙的分析,徐永算是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而且马龙这么一说,布鲁克斯的战略确实没有高明到哪里去,更多是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 让他一下子拥有乔丹那种低位单打能力有些不大现实,但是要破解这种战术也很简单。 不理会布鲁克斯的陷阱就是了,当初的公牛队是靠团队击败了活塞队,现在的公牛队,也不是靠他一个人才拿到72胜的。 所以现在再回去看他前面在更衣室的话就显得很有意义,因为那是最能帮助其他队员调整心态的方法。 这边徐永和马龙聊着战术的事情,那边媒体已经开始疯狂造势了。 “杜兰特会超越诺维茨基,一旦他击败了72胜的公牛,这一冠会成为历史含金量最高的冠军。” 这是斯蒂芬·A·史密斯在最新播客中的描述,封神三步,第三步也是最坚实的那步。 《历史不会重复,雷霆队将迎来队史的转折》 ESPN也用这样的标题来报道这场比赛,其中的内容,是在分析这支雷霆队和那支超音速队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就是杜兰特的存在。 “KD明白了个人和团队的意义,这一点让他做出了牺牲,也让公牛队陷入了挣扎。” 就连NBA官方在描述何尝比赛的时候,都在杜兰特身上用了最大的笔墨。 这些都很正常,因为随着詹姆斯不再和耐克续约,那些属于詹姆斯的东西,自然转移到了杜兰特身上。 尤其是当杜兰特出人意料的率队击败公牛队之后,他已经钦定了新的耐克头牌。 这样的报道在G1和G2的两天休赛日里面没有停过。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外界也在关注公牛队的状况。 公牛队并没有和东决时那样进行封闭训练,而是依旧对外公开训练。 然后记者们惊讶地发现,公牛队似乎完全没有受到G1的影响,反倒是看起来干劲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