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百姓呼声:朱四郎做宰相! (第2/3页)
br> 父皇、大哥、雄英之后,将来的皇帝如何,他不能保证。 甚至,大哥、雄英做皇帝会如何对待乡土村社,他都不能保证。 他既不想现在被捧着,也不想做什么改变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这是父皇和大哥的责任。 更不想将来死后,还要被人咒骂。 客堂内,众人沉默…… 不久后。 管家折返汇报,府门外读书人和百姓离开,去了洪武门后。 众人又聊了会儿散去。 徐辉祖夫妇回到夫妻二人居住的别院,在院中凉亭坐下。 李渔诧异道:“姐夫今天给人的感觉,好陌生,还特别冰冷……” 刚才,姐夫那番话,给她很大冲击。 和她嫁到徐家。 自己观察,以及听夫君讲述,了解的姐夫,完全不同。 姐夫说自己自私。 自私倒没什么感觉。 试问天下,谁不自私? 很正常嘛。 可姐夫说话时,充盈整个客堂的冷漠,实在太冷了,给人一种,没有怜悯心,不是好人的感觉。 和以往那个,和大家说说笑笑,十分好相处的姐夫,完全不同。 徐辉祖回神,笑道:“你的感觉没错,你以前没见过姐夫这一面,是因为,咱们是他的亲人。” “土桥村村民呢?” “在姐夫心中,土桥村乡亲也是亲人。” …… “你知道,朱紫巷这些人,怎么评价姐夫吗?” …… 皇宫。 御书房。 刘伯温坐在旁侧小凳子上,打量匆匆而来,给朱元璋行礼的蒋瓛。 蒋瓛行礼时, 朱元璋迫不及待问:“朱四郎如何处置徐府外读书人和百姓?” “禀皇爷,朱四郎没露面,让徐府管家,把人打发来洪武门。”蒋瓛脸色微微苍白。 他伤势还没好。 能行动后,就马上回镇抚司衙门。 就如他猜测的。 杖责五十第二天,就接到升迁锦衣卫指挥使的圣旨。 “混账!” 朱元璋又气又好笑,笑骂一句,吩咐:“去,告诉皇城外百姓,朱四郎就是咱四子朱棣!” 蒋瓛领命离开后。 朱元璋视线转向刘伯温,“他骨子里这种冷漠,有时候,咱都有些怕……” 这种冷漠。 代表着,极致冷静、理智、无情! 外界因素,很难干扰他判断。 一个皇帝,拥有这种发自骨子的冷漠,才能为天下执法!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清除肮脏龌龊。 但肮脏压过正义,一定是正义的铁拳不够硬! 他的冷漠,是充满波折,艰苦的人生经历,历练出来的。 老四呢? 好像是与生俱来。 …… 朱元璋见刘伯温只听不说,顿时索然无味。 其实,他是想让刘伯温分析判断一下,老四和标儿能不能磨合好。 可老滑头,显然不想在这方面发表意见。 气的瞪了眼,随即转移话题,“胡惟庸已经请辞了,他的情况,咱也问过御医,很长时间,不适合为官,得静养,咱想让你接替胡惟庸,担任左相……” “陛下!” 刘伯温慌张起身就要下跪,“臣年老体衰,难当重任,臣向陛下举荐韩国公……” 李善长权力欲多么重。 多年老相识,他很清楚。 据他所知,这几日,李善长已经在积极运作了。 他都这把年纪,不想和李善长交恶。 哼! 朱元璋哼道,“李善长不在咱考虑之列……”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为标儿筹备灭元之战等等。 很多大事,都集中在未来几年。 说实话,胡惟庸担任左相,他还真的不放心。 灭元之战的粮草、马匹、兵器筹备事宜。 他就绕开了兵部。 直接秘密命令文忠,在大都督府内cao办。 同时让天德协助。 如今,机缘巧合,胡惟庸空出这个位置。 他一定要选一个,一心为公,且有能力的人。 天德、刘伯温、汤和就是最好选择。 刘伯温是首选。 至于李善长,他压根没考虑过。 这个人有才能。 可就是私心私欲太重。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灭元之战,任何一件事,都关乎大明,关乎千千万万百姓,你推荐李善长,李善长能以一颗公心,对待这三件事吗?” “你辅佐咱,打下了天下,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在建设天下中,没有施展机会,你就甘心……” …… 刘伯温听朱元璋又是大义压人。 又是激将。 不由苦笑。 要说,大明立国后,他有没有想过当宰相,施展才华? 当然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