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朱标、朱雄英未来分歧,朱元璋做媒! (第3/4页)
院,这才是正常流程。 殿下这种直接去地方担任县令,反而是特例。 …… “原吉他们跟咱们留在京城这个复杂环境,学不到真东西,反而容易学坏,还不如跟在殿下身边,殿下、王妃可比我们优秀,也更会教孩子,学知识同时,他们还能亲身参与到乡土村社建设中……” “我也是这么想的。”廖妙贤点点头,“就是担心,这么多孩子,太麻烦殿下和王妃。” …… “四郎,你说,你是燕王的消息,传回村里了吗?”徐妙云发愁拧着眉头。 她希望土桥村,还是以前的土桥村。 乡亲们只把她当徐大丫。 婶子们没有拘束的和她开玩笑。 取笑她,送四郎去服徭役,把鞋都跑丢了。 …… 过去,土桥村给了她太多美好回忆,她不希望这些美好发生变化。 朱棣笑笑,“放心吧,不会有什么变化。” 其实,他也不清楚。 只能回村后才知道。 …… 临近天黑。 马车缓缓驶入村口。 远远就看到,从东面田边小路,扛着头回来的叔伯婶子们。 “四郎!大丫!” “真是四郎和大丫!” “大丫!” …… 激动喊声传来。 朱棣、徐妙云看着快步走来的乡亲们,松了口气,笑了。 八婶儿等人率先围上来。 “四郎,真给咱们土桥村争气!” “小雍鸣,你阿爹可考了状元,将来,你也得考个状元,再给咱们土桥村争口气!” …… 朱棣、徐妙云见叔伯婶子们,连点状元之事都知道了。 可并未发生他们想象中的拘束,顿时笑的更高兴。 一群人边聊边来到朱棣家院子门口。 朱棣笑着说道:“各位叔伯,我被皇帝老头子任命去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担任县令,老头子同意我带上孩子们,这次回来,就是和你们商量这件事,你们回去想想,愿不愿意让孩子们跟我走……” “愿意!” “四郎肯教孩子们,那是他们的福分!” “可不嘛!当初蒋县令就说,咱们土桥村遇到四郎,就是土桥村所有人祖辈冒青烟!” …… 叔伯婶子笑着开玩笑,好一会儿,才散去。 夏时敏夫妇也赶着回家去了。 提前好几天回来的毛老六,这才凑上来,“少爷、少夫人你们这么累了,我来抱小雍鸣、小祈婳吧。” 朱棣含笑瞪了眼,把两小家伙递给毛老六。 朱棣没好气问:“老头子把东番许给我了,这回离京,把家人都带上吧。” 因为种种原因。 毛骧一直有家不能回。 毛骧眼眶微微发红,不过天黑,朱棣没看到,哽咽道:“谢谢少爷。” “少煽情,我不是体恤你!” 毛骧发妻是母后以前的贴身侍女。 尽心尽责照顾母后。 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有机会了,也应该让他们一家团聚。 大概率,父皇不会阻拦。 …… 数日后。 皇宫。 李文忠满脸激动,步履匆匆入宫。 来到御书房外,大声道:“陛下,辽东捷报!” 朱元璋正在批示奏折,闻声,手微微停顿,随即抬头,笑着冲门口招手,“进来。”
话中,放下朱笔。 李文忠入内后,简单行礼请安,忙把手中捷报递给朱元璋:“陛下,在汤总兵支持下,大辽河卫动用一万兵力,一个千人火铳营,一个五十门小炮营,配以若干弓箭兵、步军、骑兵,从岫岩城出发,连续经历野战、攻城战,攻克凤凰城、宽甸,如今已经把丹东五千元兵包围……” 实战检验。 老四这套步骑、冷兵器、火器协同配合cao典,真的可以让朝廷军队,迸发出更强大战斗力。 要知道,辽阳王纳哈出在这些地方布置的嫡系精锐,再加部落兵,最少也有三万。 大辽河卫,真正的正兵只有6500人。 剩下3500人,都是从卫所选一些善射猎户之类充数。 当然,中山侯派兵封锁了纳哈出北面援兵。 可即便如此,一万人连续作战,攻城拔寨,击溃三万敌军,也很了不起了! 如果朝廷所有军队,平均水平都达到这个水准。 不出十年。 朝廷就能彻底打垮北元! 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 不是将士们的原因。 是粮草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制约军事行动的,都是钱粮。 …… “好!” 朱元璋看完后,高兴大赞一声,吩咐:“你以大都督名义,给辽东发一份命令,让丘福、朱能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老四那本cao典,完成后,第一时间送回来,让东宫卫率和京营率先照着cao练,等标儿北征时,京营也要跟着动一动……”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