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零三章:朱元璋对朱棣最大的褒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朱元璋对朱棣最大的褒奖! (第1/6页)

    临近中午。

    “燕王又打赢了!”

    “之前金陵很多人还说,三峡口不好打,说什么,燕王在三峡口肯定会遭遇一场苦战!”

    “是苦战啊,燕王偏师,打了两天呢!”

    “哈哈……老张,你这阴阳怪气的话,可别让那些读书人听到。”

    ……

    三峡口大胜的消息传回金陵。

    金陵百姓顿觉扬眉吐气。

    捷报未传回前,那些读书人评头论足,说什么,燕王即便能攻克三峡口,也一定要付出巨大伤亡。

    大伙儿听闻,就私下议论不可能。

    那些读书人听到了。

    还要凑上来骂大伙儿一句愚民!

    说大伙儿盲目崇拜燕王?

    有些读书人更是过分,竟然写什么战况分析。

    交给街边酒肆的说书人,大张旗鼓分析。

    描绘三峡口地势艰险。

    说燕王偏师,是什么诸皇子联军,皇子们都没领兵打仗经验。

    甚至有人隐晦预测,燕王可能遭遇人生以来,最大的失败。

    大伙儿当然不相信了。

    可架不住,人家说的头头是道。

    都开始替燕王担心了。

    现在事实证明。

    这些喜欢出风头读书人的话,真不能听,不能信啊!

    这类读书人说话。

    他说东,大伙儿应该往西。

    他说左,大伙儿就要往右!

    ……

    朱府。

    “阿姐,这回读书人的信誉,在百姓心中算是破产了。”

    徐妙音抱着金豆子,笑的前俯后仰,“现在外面的百姓都在议论,读书人说往左,大家就应该往右!”

    徐妙云看了眼坐在旁边的乌云琪格,含笑嗔目道:“你都是出嫁的人了,别这么嘻嘻哈哈。”

    三峡口捷报的消息传回后。

    她也松了口气。

    这些年。

    大明的政治氛围十分宽松。

    原因有很多。

    首先,父皇比以前越来越自信了,更能容得下各种声音。

    其次,过去几年,朝廷在全力推动乡土村社,以及为北征备战。

    都需要宽松的政治氛围。

    如果政治氛围针尖对麦芒般紧张。

    必然会有很多本来利益受损的人,跳出来,指摘乡土村社、以及备战北征。

    政治氛围宽松。

    朝廷做朝廷的。

    这些利益受损的人,适当让他们去茶楼酒肆、勾栏场所发发牢sao。

    人的情绪,通过嘴巴,在茶楼酒肆、勾栏场所宣泄出来。

    总好过,这群人利益受损,情绪无处发泄,最终钻牛角尖,偏激的把矛盾拱到朝堂上。

    就和四郎在福建做事一样。

    士绅读书人可以骂他。

    但不能干扰、破坏四郎施政。

    大儒吴海破坏四郎施政,那就只能送吴海先生赴死。

    但也紧紧只是一个吴海。

    其他脑袋发烧发热的读书人。

    除了被丢到东番搞乡土村社,四郎再未惩处任何一人。

    以至于,直到现在,福建还有很多士绅读书人在骂四郎呢。

    商贾豪强资助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研究学社,除了他们认同了四郎的思想。

    其实,也有讨好四郎的意思。

    通过资助读书人,研究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扩大这一理念在读书人群体的支持者。

    一来,讨好四郎,以此对抗福建的牢sao声、咒骂声。

    二来,这群因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受益,且接受这一理念的商贾豪强,希望通过扩大读书人的支持,确保这一理念不被颠覆。

    ……

    总之,整体宽松的政治氛围。

    就导致了,大明境内的读书人十分活跃。

    就像金陵内,出现了很多读书人意见领袖。

    这些人通过传播自己的意见,迅速蕴养声望,无非就是想走捷径罢了。

    此番四郎偏师一路,进攻三峡口。

    百姓十分关注。

    对于这些乱头养望的意见领袖来说。

    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肯定要积极发表言论。

    若是判断对了。

    声望瞬间就会高涨无数倍。

    加之,朝中有些人不希望四郎风头太盛,想在百姓心中泼泼凉水。

    就让这些意见领袖们,在城中积极发表有关三峡口一战,一定会十分艰难的分析。

    而且,很多怀着客观中立的文武朝臣,都预测三峡口不好打。

    于是,金陵城内。

    对四郎攻克三峡口的舆论,就出现一边倒的悲观倾向。

    要说她不受影响。

    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就如妙音所说。

    此番,金陵比较有名,充当意见领袖的读书人,算是一个跟头,栽的灰头土脸。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四郎攻克三峡口很悲观。

    一个叫解缙的意见领袖,就坚持认为,三峡口难不住四郎。

    无论是谁。

    她对这群意见领袖并无特别好感。

    有人年轻,喜欢虚头巴脑,指点江山发表言论。

    可就是不肯踏实实干。

    有些意见领袖就更不齿。

    为名利,乱头养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