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朱元璋对朱棣最大的褒奖! (第2/6页)
br> “嫂子,这些意见领袖,朝廷就不管?”乌云琪格突然开口。 她刚来大明时。 还没这种情况。 这些年,这种情况越来越热闹了。 有时候,这些所谓意见领袖说的事情,实在让人恨得牙根痒痒。 就比如,义兄朱粗鲁领兵回朝半年前。 关于朱粗鲁的议论突然多了起来。 而她也突然成为了被这些意见领袖评头论足的对象。 也就她只是个俘虏。 这里是大明! 要是换草原,她必然骑马cao刀,即便追到天涯海角,都要砍下这些乱嚼舌根家伙的狗头! 好在,等朱粗鲁回来后。 这群胆小鬼,突然息声,不敢再瞎说半个字。 整个大明上上下下,都知道,义兄朱粗鲁那是把嫂子捧在手心里。 徐妙云看向乌云琪格,含笑道:“四郎说,这些意见领袖别有目的的声音,虽然听着让人恶心,短时间内,还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长远来看,反而是一件好事。” 徐妙音、乌云琪格好看的眉角微挑,诧异看着徐妙云。 徐妙云笑着解释,“其实,四郎也是受张三丰张真人启发,张真人说,没有黑,就无法证明白存在,没有恶,就无法证明真善美之好。” “别有用心的言论,只要不影响大局,影响一点局部,没什么不好,别有用心,就一定会被戳穿,在戳穿证明的过程中,百姓就接受了一次实践教育……” 四郎在福建时,经张真人提醒后。 就明悟,这是训导百姓,启发百姓的一种好办法。 让所有百姓都读书识字,根本不现实。 不,即便读书识字,糊涂蛋不一样很多嘛。 只有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发生了。 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经历了。 也能增长教训。 而且,百姓不识字。 更珍惜经验教训。 她无法判定。 大明这种宽松氛围,能持续多久。 但可以肯定。 四郎海外建立的基业,肯定要逐步提倡宽松氛围。 只要不影响大局,借此训导民众,迅速掌握一定辨识能力。 …… 治国无非就是以愚治民,还是以‘开智’治民。 四郎显然更认可‘开智’。 以愚治民,民智未开。 治理天下是更简单一些。 可统治一群没有开民智的百姓。 别有用心之人,太容易颠覆了。 他们以外来人,统御异域百姓。 若是以愚治民。 更容易被人利用颠覆。 大明内部,一些敌视他们的人,都有可能去资助异域一些失败的精英层,挑起族群矛盾,打着驱赶外来者的旗号,颠覆他们。 隐患如此之大。 还不如直接开民智。 首先在统治疆域内,推行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民智开。 底层百姓总会明白,到底是接受他们的统治好,还是接受原本王朝的统治好。 经济利益暂时稳定民心。 然后用包装在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的中原文化,灌输同化异域之民。 同时吸纳一些异域传统文化。 同时,在一些日常总要影响每个人的方面。 比如服饰、发饰、饭食方面。 摒弃大明文化、摒弃异域文化,提出一种全新文化。 比如,服饰方面的分体式衣服。 比如,四郎从福建招揽了一批厨子。 什么都不做。 专门研究新的烹饪方式。 又比如。 进忠正在带着一群读书人,对四郎提出的拼音法进行修改。 当初她帮着四郎修缮的拼音法,是在金陵话的基础上,弄出来的。 现在正在修订的这部拼音法,口语发音,和各地口音都不一样。 有些类似北方话。 却又不完全像。 总之,无论是服饰、发饰、烹饪、亦或是‘官话口音’,将来都要通过他们这些人带头。 形成潮流。 最终,结合教育。 彻底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从而形成统治内,所有人对这种文化的自豪、认同。 总之,就是把始皇帝做过的,书同文、车同轨重新做一遍。 不过,吸取始皇帝,强硬推行秦制的教训。 他们不会强行推行明制。 华夏文化要包含在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新服饰、发饰、烹饪、‘官话口音’,包容吸收一些,不重要,不影响大局的异域文化。 以新华夏文化的面貌示人。 始皇帝强推秦制。 六国百姓强烈感受到,秦制要征服他们。 是人就有逆反心。 而提倡一种,有别于明制,但精髓却是华夏文化的新文化。 就不是他们这群外来者,征服异域之民。 而是双方文化碰撞,包容兼蓄,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只不过是华夏文明更优秀。 占据了主导地位罢了! 这样更温和一些,从而达到,隐患最小,反抗心理最小的同化目的。 如此。 将来雍鸣继承基业。 也不怕,隐患太多,强势压着的火山爆发,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