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五章: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 (第3/6页)
br> 文化统一的目的,他们很清楚!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问:“王妃,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别以为,他不知道,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 徐妙云笑笑,回答道:“伯温先生,始皇帝一扫六合后,强行推行秦制,造成了六国百姓、贵族不适,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完全被秦制灭亡,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给六国百姓、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这种仇恨,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发生了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之事……”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残暴无道。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 读过一些,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 知道,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 就比如。 始皇帝征召徭役,还给役夫一定钱粮。 虽然不多,但的确给了!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 役夫从事徭役,别说酬劳了,就连口粮都要自备! 这种事情,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 甚至,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 可为何。 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强行推行秦制,是很大原因之一。 给六国百姓,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 虽说,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 可到底,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 当然,四郎已经决定,将来横扫四海后,那些精英层,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四郎都要做。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 精英层,是民俗风尚的源头! 铲除原有的源头。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新文化。 “所以,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不敢照搬明制,强行推动,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四郎希望另立炉灶,如此一来,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是两种文化、文明经过碰撞后,相互交融,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 “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将通过新的烹饪、服饰、发饰,口语、教学、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最终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 刘伯温、李善长相互对视。 均都感到可怕!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太厉害了! 始皇帝当初,如果没有强推秦制。 若是篆书用秦制。 度量衡用燕制。 …… 六国各取所长。 会不会,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 是否,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无法假设。 但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可以判断。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而是采六国精华,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 至少,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绝对没那么大! “服饰,你们就要推行,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发饰呢?”朱元璋询问。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东番的裁缝,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发饰,四郎还没有想好。” 其实已经想好了。 只是,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给新发饰推行,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今,人一旦蓄须后。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 四郎为此,一直嫌麻烦,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四郎依旧不蓄。 不蓄无所谓。 可一旦须了,讲究就很多。 推行新发饰,四郎在等机会。 …… 朱元璋点点头,鼓励道“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不要有什么顾忌,朝廷不会阻拦你们,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正好,也可以看看,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哪个更先进些。” 这些年。 他在老四身上,学到很多。 最深刻的,就是不要固步自封! 立国之初。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郎中、匠人…… 这样,所有人各安其事,天下就会井然有序,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 就好像大户人家。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 可直到,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他准备推及天下时。 老四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委婉提醒,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 要允许农村百业,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 说实话,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 担心天下一下子乱了。 后来,土桥村不但种地,还偷偷摸摸把米铺开设到江宁,后来更开设到金陵城。 再后来,搞玉米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