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七章:大捷!蒋瓛抵达和林! (第6/7页)
到一座金色穹顶的巨大建筑外。 纳哈出介绍道:“这就是我们元朝最鼎盛时,议事的地方……” 朱棣提步,走了进去。 光洁的大理石地面。 一根根金色圆木支撑穹顶。 宽阔的空间内,摆放着一张张桌子。 殿门正对面,是一把黄金打造的椅子。 不出意外。 蒙哥等人,当时就坐在那个位置。 朱棣收回视线,好奇询问:“你们元朝的忽里台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吗?” 纳哈出盯着前面的黄金座椅,怔怔出神,“是,据说,那个时期的忽里台大会,整个大殿坐满了各色各样的人种、宗教使节,有中原代表,有牧守草原的一方之主,有极西之地的……” 不过,那样的盛会,他也没见过。 世祖忽必烈夺取权力,建立元朝后。 蒙古人建立的其他汗国,就纷纷自立。 拔都的金帐汗国虽然和托雷系关系不错,可中间也隔着几个对世祖忽必烈,不满意的汗国。 …… 朱棣认真听着纳哈出讲述蒙古内部的斗争。 他始终都想,在大明,再现类似蒙古人忽里台大会这般盛会。 留给中原的时间不多了。 也就几百年。 如果不能在这最后几百年,尽可能的吞下更多疆域、资源,往后就没机会了。 朱棣转头,询问:“你了解蒙古,也了解中原,你说,我们大明有没有机会,再现你们蒙古人忽里台大会这般盛景?” 纳哈出及身后海童等人,闻言纷纷愣怔。 都被朱棣的野心惊呆了。 他们蒙古人,也是出了成吉思汗这样的雄主。 又有太多机缘巧合,才一路打下那么庞大的疆域! 纳哈出率先回神,略微犹豫,反问:“燕王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朱棣笑笑,“当然是真话!” 纳哈出看了眼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将领,“我们蒙古人,最开始,恐怕也未想过,能打下那么幅员辽阔的疆域,我们没有做好,统治这么大疆域的准备,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 他们蒙古人根本不懂治理。 也没做好这方面准备。 …… “中原与我们蒙古相比,优势就是你们善于治理,可你们的劣势也很突出,你们的进攻性、进取心不强,太温和,好处是你们坚韧,你们总能凭借这份坚韧,保持族群以及文明的传承,最终还不断同化其他族群,草原这片土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起起落落,甚至压着你们中原打,可最终,我们一茬一茬的失败、消失……” 他们则是太专注于弱rou强食。 进攻性太强。 坚韧不足。 内在文明传承太单薄。 匈奴人、突厥人其实并没有彻底灭绝。 只是文明太弱。 随着族群势弱。 文明也被其他新的草原游牧文明吞并。 变成新的族群罢了。 “若是强行让你们温和的百姓,变得张牙舞爪,变得弱rou强食,向外进取、进攻、掠夺,后果我无法预料,未必就是好事,可能为你们的文明,带来巨大灾难……” 朱棣认真倾听。 不时点头。 “辽阳王,你是担心我们中原吞并草原,所以才这样说吧?”朱橚突然反驳。 纳哈出闭口不言。 朱棣扭头瞪了眼朱橚。 转头,笑着宽慰,“辽阳王,我相信你这番话,并不是担心我们中原吞并草原,所以故意危言耸听,任何一个,弱rou强食,失去道义,掠夺的民族,都不可能长久,因为人性会在掠夺中彻底沦丧……” 一个民族人性的集体沦丧。 一定是这个民族悲剧的开始。 纳哈出诧异看着朱棣。 没想到,朱棣竟然相信他。 朱棣提步,一边在殿内领略这座宏伟宫殿,一边继续说:“可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呢?” “你们草原上,贵族高高在上,普通牧民,其实也就比你们的奴隶好一点点,说白了,与你们的牛羊也差不多了太多。” “我们中原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你们肯定听说过……” 纳哈出等人默默听着,不时点头。 “如果,我们以推行理想,以理想之名,对外扩张呢?你们蒙古人以长生天这种宗教之名,大杀四方,并未给你们统治下的百姓带来什么,无数血性的杀戮,恐怕你们麾下的将士,也对长生天有些质疑吧,难道长生天就是让他们不停杀戮、掠夺?” …… “如果我们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带到草原上,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草原,惠及无数百姓,再加上我中原文明先进厚重底蕴,以及我们善于统治的优势,对你们草原之民,我们不是单纯的掠夺者,我们是造福者。” “对我们的百姓,我们所行之事,是为了高尚的理想,是为了造福所有苦难生存的异域百姓。我们进取,但我们不会在战争以及杀戮中丧失人性,我们没有掠夺,草原或者其他异域已经创造的财富,我们只是把财富这块肥rou,创造的更大,我们从中拿走了一部分,我们和草原百姓共同分享。” …… 当他站在如今这个位置上。 越发明白,道义这种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