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七章:大捷!蒋瓛抵达和林! (第7/7页)
无缥缈的东西。 看似不重要。 实则,会对战略意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纳哈出脸色变了又变。 某刻,笑道:“燕王,这样的雄心伟略,你父皇有,还是你兄长,明太子朱标有?” 这才是明四皇子畅想中。 最不可逾越的一环! 明皇朱元璋老了。 恐怕没有这样的心气了! 明太子朱标…… 他不认为,那位素有贤名,中原文人教导出来的大明储君,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而且,想要筹划如此伟大的壮举。 也需要一个伟大,且有惊世才华的人物! 明四皇子是有这样的才华。 可他只是大明的四皇子罢了。 朱棣笑笑。 父皇、大哥不做。 雄英肯定会做! 雄英是他亲自教导培养,成长起来的。 朱棣转身看着纳哈出,“我不会杀俘,你辽阳王我也不会杀,战争不是私仇,我以及我麾下将士,都有一条身为军人,最起码的底线。” “辽阳王,你了解中原、更了解你们蒙古,我希望,接下来,你能带着我们俘虏的贵族,客观公正整理你们蒙古人史料,成吉思汗如何以长生天之名,横扫四方,你们蒙古人又是为何,迅速衰落……” 大明也有这些史料。 可那是中原读书人,站在中原角度,观察编写的。 不准确。 他需要,一群元朝遗老遗少,对蒙古人失败,痛定思痛的反思。 纳哈出、海童等人错愕看着朱棣。 没想到,朱棣竟然不杀他们。 还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 同时,也明白,朱棣并未放弃,以理想之名,横扫四方的畅想。 留着他们,让他们客观公正整理蒙古人兴亡史,其实就是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毕竟,当今世界,除了蒙古人,再无任何一个族群,统治过这么庞大的疆域。 朱棣笑笑,“你们猜得不错,不知,愿不愿意跟着我出海,用你们的余生,来做这件事?” 这些人,留在大明,不被重视,价值根本无法挖掘出来。 还不如,他直接带着出海。 后世,那个横跨欧亚的庞然巨物。 为何能鲸吞如此庞大的疆域,而未分崩离析? 这个庞然大物,一直不被西方接受,认为他们是白皮黄心的蒙古种。 其实这种说法也没错。 这个庞然大物,被蒙古人统治数百年。 吸取了蒙古人的经验教训和优点。 不管大明要不要以理想之名,横扫四方。 他都要在海外做这件事。 他也特别需要借鉴这些经验教训。 不能完全闭门造车。 要知道,现在制定的一些同化政策,都是他们这群人,模拟推演出来的。 “诸位,愿不愿意,给我一句准话,将来,只要我认为时机合适,你们还有带兵机会,也还有做事的机会。” 闻言,纳哈出等人相互对视。 下一秒,纳哈出郑重一拜。 他同意了。 他倒要看看,这位明四皇子,将来会走到哪一步! 海童以及其他被俘的蒙古贵族,纷纷郑重一拜。 嗒嗒嗒…… 朱棣唇角笑意一闪而逝时,急促脚步声传来。 徐辉祖脸色难堪,快步走来,狠狠瞪了眼海童,咬牙道:“姐夫,参谋团刚刚去调查统计才发现,城内大部分马车,都在破城前,被海童下令损毁了!” 纳哈出错愕看向海童,担忧一闪而逝,随即看向朱棣,“燕王……” 朱棣看着海童,抬手制止纳哈出,“战争进行中的行为,我不会在战后迁怒。” 话罢,转向徐辉祖,“尽可能搜集完好的马车,同时,命令随军工匠,修复被损毁的,他们仓皇损毁,肯定不可能毁坏的很彻底,应该能修复。” 海童抬头,看着朱棣,“王爷为何要驰援明太子?若是大明二十万主力精锐出事,明太子出事,你父皇也年迈了,需要为大明选一个能稳定江山,且带领大明,闯过风雨飘摇时期的储君……” 在他看来。 若是朱标真出事。 大明皇帝真的很有可能,放弃太子一脉,以及秦王、晋王。 而选明四皇子。 如此,明四皇子以理想之名,横扫天下的雄心壮举,就有实现的可能了。 刹那间,整个殿内,安静的落针可闻…… …… 于此同时。 一路循着朱棣踪迹,追查的蒋瓛,总算找到了徐达,正在跟随徐达统帅的步军,拼命赶往和林…… 蒋瓛十分犹豫。 他希望朱棣战败。 乃至战死。 可朱棣死,他的脑袋也保不住。 尤其,他已经从徐达口中知晓,太子如今的处境,还要朱棣去救援。 可朱棣打下和林,这份捷报传回金陵…… 他不敢想象……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