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短暂的十年和平期! (第4/5页)
间议论纷纷,称赞胡惟庸的同时,表露出强烈抵触态度。 “诸位在怕什么?”朱棣含笑戏谑环视,“大明是天朝上国,我想,没有人会愿意迁徙我这里吧?那么诸位到底在怕什么?” 朱樉、朱棡相互对视,忍笑低头。 吕本自己推着轮椅靠近一些,“王爷,朝廷从没有害怕什么,可百姓愚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朝廷,要为子民负责任,我们绝不准许有人以虚假欺骗的形式,伤害我们的子民!” 朱棣瞥了眼吕本,不得不说,有些人呐,真的是虚伪极了。 把官字两张嘴,演绎得淋漓尽致。 冲吕本竖起大拇指,不可置否点头:“吕大人高义!这样把,我后退一步,我们的迁民办事处,不做任何宣传,可以在大明朝廷,及地方官府的监督下,为愿意迁徙的百姓提供帮助服务,同时,我们愿意接受朝廷对迁民迁徙燕藩后,生活处境的不时choucha,欢迎朝廷经常派人来燕藩,查看迁民的生活状况。” 吕本脸唰一下变黑。 唇角抽抽。 那些背祖弃宗的叛徒,是死是活,谁会关心! 可朱四郎这个提议,却很好的堵住了他的诘责。 胡惟庸俯身,凑到朱标耳边,用只两人听到的声音低语:“太子,如今不答应也不能了,不过要控制人数,每年最多一千人名额……” 有些话,他没说。 正好可以顺理成章,在其中安插锦衣卫谍子。 经过一番争论后。 最终,确定每年迁民五万的名额。 原因是朱棣说了句:咱们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应该没有这么多人愿意迁徙吧?你们在害怕什么? 最终,很多人被怼的偃旗息鼓。 纷纷愤怒议论:我就不相信,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背祖弃宗,放弃天朝上国的身份,冒险来这蛮荒之地!
若是真有这一天,老夫就在燕藩的迁民办事处门前,自尽! 朱樉向朱棡微微侧身,低语:“老三,你说,将来,真会有每年五万人,迁徙老四这里?” 他有些不相信。 五万人! 这都是一个下县的人口了! 朝廷得多无能,老四的燕藩得多好,才能每年吸引一个下县总人口,迁徙燕藩? 朱棣往朱樉方向瞥了眼。 保留迁民这个通道,除了为燕藩发展提供动力。 他还想刺激大明。 让大明的保守派,都不得不主动去寻求发展之路。 “二哥,如果朝廷不积极主动求变求新造福百姓,将来,五万人,恐怕十万人都可能出现!” 朱棣话音刚落,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燕王,你太嚣张了!” “对!王爷,大话说说可以,可别打了自己的脸!” …… 朱棣瞧着愤怒的百官,笑道:“诸位大人,干嘛这么激动,这个问题,我们留给时间去检验如何?” 话罢,朱棣指着第二条,“我希望,将来大明和燕藩之间,除了经济、人口往来,还能有积极的文化往来,相互促进,相互取长补短……” “不必了!” 一名官员立刻大声反对,“燕王学习大明没什么,反正,周边番邦都在学习大明,学习中原,可我们没有兴趣学习燕藩!” “对,这条不必了!” “不必了!” …… 突然间的反对浪潮,比人口流动更加激烈汹涌。 李善长瞥了眼激烈的百官。 众人自信背后,其实是恐惧。 他们想要禁止燕藩文化、燕藩新风潮、新风尚冲击大明。 他们在害怕!恐惧! 朱棣含笑点点头,“好,那这一条咱们就忽略了。” 官方不交流,通过商贸,总会交流的,无所谓。 他之所以把文化交流,摆在第二条。 初始时,就没寄希望能通过。 争取第一条,放弃第二条,给对方一种胜利感,缓和第一条被迫答应的愤怒,为争取第三条实现,做铺垫。 这是一种谈判技巧。 随后,双方在经贸、技术交流、货币流通问题上,经过激烈争论,达成了一揽子协议。 经贸上,朱棣希望保持现有的海上经贸往来二十年不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标首次开口,提出反对意见,十分坚定坚持,以十年为期! 十年期到,双方坐下来,进行重新协商调整。 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意志十分坚定。 不容动摇。 最终,朱棣选择退让一步,同意十年为期限,十年后重新谈判。 这个问题谈完后,朱棣虽然没有任何表露,可有人却明显察觉,朱棣的情绪有些低沉失落。 很快,朱棣又强打精神,在技术交流方面,提出技术专利、技术授权等约束。 双方成立技术专利保护。 未经授权,双方无论是政权,还是个体商人,不得盗取无偿使用。 在这个方面,朝廷百官显示出了极大轻蔑,诸如奇yin巧技之类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朱棣对此无奈摇头。 被中原读书人视为奇yin巧技的东西,却是文明发展,最大的动力。 恰恰是被中原读书人忽略的东西。 却被西方人盗取,催动了西方近现代的工业、科技萌芽。 索性,双方签订了这个条约。 他也给所有人普及了什么是技术专利、技术授权。 相信,未来,这些瞧不起奇yin巧技的人,会重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