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四章:一定要把燕王请回去! (第3/5页)
具中,模具上就有一个小柱子,等玻璃溶液凝固,脱模具后,就落下这个小孔了,贵人,咱们出发了,两位贵人远道而来,肯定饥肠辘辘了,俺先带你们去世纪大桥附近的美食街吃东西,那里的美食,又地道又便宜,下工的工人最喜欢去得地方,就是美食街……” “好!咱们就去你说的美食街。”面对车夫的询问,方孝孺含笑答应。 这里,肯定还有更高档的酒肆。 他对吃不讲究。 而且,他想坐在燕藩工厂的工人中间,听听工人们议论什么。 这才能看到民间底层最真实的百态! …… 美食街在世纪大桥北端,宽阔的街道两旁。 方孝孺、杨荣抵达时。 乌泱泱的工人,正好从南岸的工业区下工过来。 涌入一个个小摊。 “老王,还是老三样,一叠凉水煮豆子,一人一个麻辣猪杂锅,一碗米饭,二两玉米酒!” “好嘞!” …… 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瞬间在各种香味混杂弥漫中响起。 方孝孺带着杨荣从马车下来,递给车夫一枚银币。 朝廷和燕王燕藩贸易,收到了很多这种精巧银币、金币,这种钱,很受中原百姓喜欢。 一个银币恰好一两。 中原,无论是富人还是百姓,都喜欢储存这种银币、金币。 商家卖东西,如果用这种银币、金币支付的话,还能给点小彩头,或者一点小优惠。 这种钱币,也被中原所有人,称为‘燕圆’。 很多不希望中原百姓再想起燕王,仇视燕王的人,一边收藏这种钱币,一边冠冕堂皇抵制。 最近一年,朝中正在吵吵着,推动币制改革。 也弄这种钱币。 制作这种钱币所用水锤技术,朝廷早掌握了。 但钱币不多不少,刚刚一两的模具,朝廷却搞不出来。 无他,朝廷的度量精度不够。 得照搬燕藩,由夏原吉为首几个孩子,和匠人们一起搞出来的那套度量标准。 而这又恰恰是敌视者,无法接受的。 “大叔,今天你的马车,我们包了,一块银币够吗?” “够了,够了,其实还多了呢!” 方孝孺笑笑,带着车夫、杨荣,在车夫介绍下,来到一个买猪杂锅的小摊坐下。 在车夫推荐中,很快,几样小菜,以及一人面前一个热气腾腾的小砂锅摆上来。 方孝孺看着热气腾腾砂锅内,辣椒红汤下,满满当当的猪杂,再看看面前的米饭。 这米,看样子属于糙米。 米粒都是碎的。 但即便是碎的,也是白花花的大米! 中原多少百姓,还在吃玉米窝窝头! 方孝孺吃了几口,满嘴苦涩,不是滋味。 不是饭不好吃。 使用了各种香料,饭食香的很。 是他心中不是滋味儿! “方先生,不合口味吗?也对,这都是俺们这些糙人吃的,要不,俺带方先生……” 车夫拘谨的话未说完,方孝孺忙含笑摆手,“大叔,我只是感慨,咱们大明还有很多百姓以玉米窝窝头果腹,而王爷的燕藩,普通百姓,虽然吃的是碾米碾碎的糙米,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白花花的大米饭啊!” 车夫微微惊讶,“咱们大明还有很多人,顿顿都吃窝窝头吗?俺们倒也吃窝窝头,但主要是为了省钱,为了多存点钱,供孩子读书、盖房子、以后还要买钟表、缝纫机、自行车,要说不考虑这些事情,咱们就是天天吃米饭,也吃得起。” “咱们这里土地本来肥沃,这些年,王爷派遣官员推广村村堆肥,就是把村养殖场的各种动物粪便,人的夜香、倒入挖好的堆肥坑,混合铡碎的作物秸秆……” “再加这些年,咱们燕藩,从东番到吕宋,到处都在利用廉价的水泥修建农田水利、建设水力灌溉车,粮食几乎年年丰收。” …… 方孝孺认真听着。 燕藩的粮食产量大,他倒是知晓。 这些年,每年都有大量粮食,被贩运回大明。 去年物价只涨了两成,其实和燕藩贩运回去的大量粮食有很大关系。 如果没有这批粮食,粮食的价格,就不止上涨两成了! 至于廉价的猪下水,都是各个乡土村社养殖场廉价提供的。 其实,大明也有大量猪杂。 但大多都是乡土村社百姓自己吃了。 形不成经济。 原因很简单。 首先,大明的营商环境。 其次,大明的香料价格还太贵了。 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农村百姓吃,也就是简单洗干净,清水加点盐,以及其他野菜煮着吃。 味道很不好! 哪有眼前这一小锅,加了辣椒和各种香料,用红汤煮制的好吃。 “王爷这里,香料很便宜,都能人人吃得起了?”他很清楚,猪杂这种食物,能如此广泛参与经济循环,各种香料就是重要的一环。 “刚开始也很贵的。”车夫边吃边骄傲说着:“两年前开始,咱们燕藩的农科司陆陆续续开始推广诸如辣椒、茴香、胡椒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