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第2/5页)
逼赵翥加入他们。 方孝孺为首革新派试图用新思想武装这位赵尚书,让其变成一位革新派。 然后,这位赵大人连做阁老的机会都不要了。 向父皇请辞。 赵翥虽然是太子系,但是个正直的人。 估摸着,赵翥之所以连阁老都不做,请辞跑到大本堂教书,不是担心得罪同僚。 更多,是这个人认为,自己无法对保守和革新,对未来的好坏,做出预判。 既然不懂,就不掺和。 这种态度,朱棣还是挺敬佩的。 朱棣和宋濂为首的大本堂先生简单寒暄几句,率众往大本堂内走去。 小声询问走在身边的朱樉,“怎么这么多人?我什么准备也没有?” 朱樉不由笑了,拍拍朱棣肩膀,“大家都想听听你的一些想法,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一问伱……” 这还是在大本堂讲课。 若是选在国子监。 他可以肯定,必然人山人海! 即便是保守敌视老四的人,也肯定会去听听。 做到知己知彼。 朱棣无奈摇了摇头,走入大本堂。 也幸亏,父皇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舍得下血本。 大本堂足够宽大。 虽然人多,倒也全都能坐下。 朱棣看着朱樉为首,皇族众人在前面落座,宋濂等先生要去后面,立即开口:“今天,让先生们坐在前面行吗?” 皇子们微微愣怔。 宋濂等人也微微愣怔。 朱棡看了眼朱棣,虽然不知朱棣葫芦里卖什么药,却也率先拍了拍朱樉肩膀。 兄弟二人,亲自把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的宋濂扶着在最前排座位上坐下。 赵翥等人犹豫一下,也满心忐忑,跟着来到前面坐下。 说实话,这与礼不合! 他们只是臣。 而秦王、晋王他们都是龙子龙孙! 他们怎么能坐在龙子龙孙前面呢。 “四哥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大哥,四叔这么安排肯定有用意吧,大哥知道四叔的用意吗?” …… 一群年幼的皇子皇孙小声议论。 朱允炆坐好后,悄悄紧盯朱棣。 四叔此举,是要对外释放一个态度,邀买笼络中原的读书人吗? 这不就是书中所说,枭雄做作表现出的礼贤下士吗? 他对中原读书人礼贤下士,想干什么! 图谋父亲的储君之位。 …… 朱棣可不管众人怎么想。 等众人坐好后,转身,拿起一根粉笔,看着上面特殊的标记,不由笑了笑。 这根粉笔是东番工厂制作的。 没想到,粉笔这种小玩意儿,都卖回大明了。 朱棣手持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尊重二字。 转身,将粉笔放下,目光环视众人,笑道:“我没有准备,之所以先从尊重开始讲,是因为,刚才我让咱们朱家皇族坐在后面,让先生们坐在前面,有感而发……” 众人不由精神一震。 相互对视后,齐齐看向朱棣。 刚才大家都揣测燕王为何这么安排。 没想到,燕王竟然直接以此破题,作为今天这节课的切入。 “尊重二字,咱们中原厚重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在提倡,诸如尊师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我们文化、文明延续几千年,对尊重的深刻认知。 但我认为,我们中原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文明的具象表现形式上,走上了一条邪路,我们只嘴上讲,或者,做一些虚伪的、无用的具象表现形式。 就好像,我们讲孝道,提倡什么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我们说着尊师重道,可在先生和学生之间的尊重,往往又会受地位影响,宰相见了自己的老师,虽然会作揖鞠躬,口口声声说着恩师如何如何,可我们只要看看,吃饭喝茶时候的座次,就会发现,这个先生,面对当宰相的学生时,都要恭维讨好。 ……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数千年来,我们对文化、文明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践行,都是流于表面,说说罢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文明,在我们这些精英的眼中,其实就好像青楼勾栏中的窑姐儿,装点装点,打扮打扮,带在身边,挂在嘴边,衬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对底层百姓的优越感,以及神秘感,以此让底层百姓膜拜我们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精英效应。 也就是民风、文化的形成。 底层的百姓,都在渴望变为精英、模仿精英。 所以,中原数千年,以德治天下数千年。 可培养出一群令人作呕的伪君子。 以至于,很多人更喜欢真小人,遇到真小人反而踏实。 碰到一个正直的人。 反而充满担心。 就是因为太多伪君子,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装点装点,打扮打扮,混入好人堆中。 以至于,好人反而让人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