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第3/5页)
敢轻易相信。 得察其言观其行。 …… 宋濂听到朱棣把中原精英,对待传统文化、文明,比作打扮青楼窑姐儿。 一时不由生气。 咳咳…… 剧烈咳嗽声响起。 朱棣无奈停下来。 歉疚看向宋濂,他其实已经预料到,他这番话,一定会引来这位老先生怒火的。 宋濂双手撑着桌案,在赵翥几人搀扶下,缓缓起身,紧盯朱棣,一边咳嗽一边问:“王爷,认为中原对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邪路,那王爷认为,如何才不是邪路呢?” “先生,要不坐下听学生讲……” 宋濂断然摆手制止。 朱棣索性也不劝了,环视众人,“其实很简单,就好像在这课堂上,走入这方寸之间,先生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在这方寸之间,忽略了对先生的尊重。” “我们去工厂,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发自内心对工人尊重。” “去田间地头查探农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农民表示尊重。” …… “当我们在工厂,在这片方寸之间,工人才是主宰者。” “当我们去田间地头,农民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宰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在人家擅长的,且辛勤耕耘的领域,不尊重人家呢?” “传统文化、文明想历久弥新,就得这样踏踏实实的去践行,而不是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具象化,教条化的形式主义。” “文明、文化本就是从实践总结而来,可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投了个好胎的上层精英,很多人,都只是把这些东西,冠冕堂皇挂在嘴上,只说不做。” “我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极端越走越远,我华夏的传统文化、文明最终一定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数百年一蹶不振!” 这可不是他危言耸听。 而是历史发生的事情。 文化自信荡然无存。 反倒是,由强盗劫掠发展而来的西方实用主义文化。 未来竟然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这其实就是真小人和伪君子。 造成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把传统文化、文明,当做青楼的窑姐儿。 什么时候需要了,打扮打扮,装点装点就拿出来。 窑姐儿就是窑姐儿! 一股子风尘气,总有露馅的一天。 等露馅儿了,人们又在巨大打击下,把相当于窑姐儿的,非实践文化,当成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卑。 “四叔!”朱允炆忽然举手。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点点头,抬手示意朱允炆发问。 朱允炆起身,紧盯朱棣,“四叔心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等同于青楼女子吗?” 许多人微微皱眉。 任谁都能听得出,朱允炆语气很冲。 朱棣也不计较,“你应该没有好好听我讲,我所类比的青楼女子,是我们只说不做,教条化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原数千年开始,就是一个农耕文明,我们的文明、文化都是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也只有踏踏实实的实践,才能真正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以及强大的文化威力,发挥出来……” 宋濂不停点头,愤怒已经全消,缓缓坐下。 朱允炆看到宋濂都坐下了,而且朱棣的阐述,又找不出任何漏洞,不由脸上火辣辣,悄悄坐下。 朱棣继续道:“中原的陈腐之气,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践行传统文化过程中,走上了一条光说不练的邪路造成的,就好比,尊重,如果我们的官员,精英,去了百姓主宰的农田、工人主宰的工厂,能予以农民、工人尊重,那些尊贵卑贱形成的陈腐之风,都会一扫而空……” …… 原本计划讲一节课的时间。 可最后,被宋濂、赵翥、朱樉等人极力要求,朱棣讲了整整一个上午。 临近中午下课。 朱棣告辞要走时。 宋濂拉住朱棣的手,“王爷,我这把老骨头,能不能去燕藩看看,王爷敢不敢带我这把老骨头去看看,我可以写一份声明,出了任何事情,都与王爷无关。” 在此之前,他对燕藩的种种。 本着与大明无关,不掺和的态度。 燕王在外面,即便再怎么‘胡作非为’也影响不到中原百姓。 所以,他虽然不赞同燕藩的文化改良,姑且称之为改良吧。 但也不像其他人那般仇视。 可今天听了此王讲述,他特别想去燕藩看看。 可他也知道自己的身子骨。 也知道燕王的处境。 若是他在期间出点事情,某些卑劣之人,肯定会以此做文章。 他这个士林大儒,影响力不小,很容易被那些卑劣之人利用。 可他听后,真的太想去看看了。 否则,死都无法瞑目。 朱棣含笑拍拍宋濂的手,“先生想去学生燕藩看看,这是学生的骄傲啊,哪个学生,不想让自己尊敬的先生,看看自己取得的成就。” “哈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