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七章:朱标犹豫:答应吗? (第2/3页)
两? 大十字铁路的建设里程。 至少都有八九千公里。 这就意味着,朝廷要拿出,至少两万万两白银? 是,朝廷这些年,自从完成乡土村社,自从开海后,国库充盈。 朱皇帝又是个勤俭的皇帝。 可国库盈余,拢共也就三千多万两白银! 别说黄子澄。 朱标听到这个报价,先是震惊,紧接着,手指微微蜷曲。 有些生气。 不过,还是压下了火气,继续听。 …… “在修建大十字铁路计划中,钢铁消耗,八成由我方提供,两成由大明朝廷提供,为确保,大明一方能满足建设需求的钢铁供应量,我方将为朝廷提供,更大的冶铁高炉,初步计划,提供八座二十吨级冶铁高炉,并配套提供,三座年产钢铁一万吨小型炼钢转炉,以及配套的工程师,帮助大明一方,培养技术工人,以及,改进生产工艺。” …… “为大明修建一座,蒸汽轧钢生产线。” “修建一座,年生产制造,二十节车厢的车厢制造工厂。” “帮助大明修建一座,蒸汽机车组装工厂。” …… “上述所有援建工厂,均都配套技术支持,直到教会为止。” 话罢。 解缙抬头,看向朱标为首,大明一方,“这就是我方的方案,不知贵方对此方案,有什么异议?” 方孝孺、蓝玉为首的革新派,脸上露出笑容。 虽说每公里的造价有些太贵了。 不过,相信造价问题,是可以商量的。 而燕华援建的配套工厂,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有三十多项! 单单蒸汽机车组装工厂,除了燕华提供一些,高精技术的零部件外,其他配套零部件生产工厂,就多达七八家。 虽然,这些配套的工厂,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厂,比如,气缸用螺丝、螺栓加工工厂、连杆铸造工厂之类。 可也足以显示燕华的诚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 那些,类似锅炉、气缸、橡胶密封环之类高精尖加工制造。 即便燕华把技术交给他们。 朝廷就能做好? 还不如,先从这些技术含量低的配套加工中,锻炼培养人才,脚踏实地,一步步来。 尤其燕华郑重承诺。 会手把手教导援建工厂的工人,掌握生产工艺流程。 事实证明。 生产流程过程中的工艺技术。 也十分重要! 而这恰恰是朝廷工业发展中,最落后的一环。 朱标和大明一方众人低声交流商量片刻后。 黄子澄把商量的结果一一记下。 抬头,说道:“首先,你们的造价太高,据我们了解,你们这个造价,包含了燕华的人工成本,而且,这个成本,占据了你们总成本至少一半,我们大明,没有这一项成本。” 燕华没有徭役制度。 燕华朝廷的基础建设,都是花真金白银,雇佣百姓。 而且,燕华的人口短缺,更是加剧了燕华的用工成本。 可朝廷不同。 建造大十字铁路,那些愚民必须服徭役! “其次,我方提供两成钢铁需求,太低了,至少五成。借于我方没有这个生产能力,燕华必须提供援建一座,十万吨级的大型转炉炼钢厂……” 解缙、叶茂等燕华内阁,听闻后,顿时想笑又想骂人。 明知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足,还提出至少占五成的要求。 更是,要求援建十万吨级大型转炉炼钢厂。 每一个字眼,都表露一种,穷横穷横的气势! 方孝孺、蓝玉等人,听到这一条,也羞愧低头。 这是刚才讨论,保守势力一定要加上的一条,他们虽然反对,却没有实现。 这些条件,是革新和保守两派,相互妥协的结果。 他们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 步子太大了。 在此之前,朝廷连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炼钢厂也没有。 即便是那种小炉子土法炼钢,成品率都很低。 一下子上马十万吨级,真的好嘛? 他们都参观过燕华十万吨级的炼钢厂。 除了燕王带他们去,后来,自由参观期间,他们又花费很长时间,仔细参观了解了。 那种十万吨级的炼钢厂,生产中,涉及的技术工种就多的吓人。 他们认为,朝廷现在,仓促上马十万吨级,太难,步子太大,可能反而得不偿失。 “为此,十万吨级炼钢厂,可以不在援建序列,我方可以花钱购买,但必须是十万吨级!” 叛徒! 黄子澄说着,暗骂一句。 花钱购买这一条,是革新派那些叛徒,要求加上的。 这不是给燕华,给朱四郎送钱嘛! 暗骂后,继续道:“最后,我方要求,在机车组装的配套工厂中,增加锅炉制造的工厂援建,以及技术支持,我方必须掌握,自行生产锅炉的技术,而且,锅炉体型巨大,运输不便,贵方援建我方锅炉制造,对贵我双方都有利。” 朝廷匠作监那些废物。 让他们仿照燕华第一代六六蒸汽机,造蒸汽机。 多少年了。 连那种最原始的锅炉都铸造不了。 简直都是一群废物! 黄子澄对这些改进条件十分不满,又不敢对燕华发火,担心朱棣再次直接中断谈判,只能像个怨妇一般。 一边提改进条件,一边暗骂。 片刻后,停下来,“这就是我方,在燕华方案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条件,我方已经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燕华认真考虑,抓住这个机会!” 撂下一句,自认为,较为强硬,有压迫性的总结后。 黄子澄停下来。 眼神,暗暗看向朱棣。 朱棣笑笑,瞥了眼黄子澄,看向朱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