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7章 盐政 (第5/5页)
野菜的地步么?” 如果连扬州府都要过这样的日子,那形势要比原本想象得更为严峻了。 漕运打通了,却无粮可运? 或许是崇祯皇帝一直表现得比较和蔼,而其他人都以崇祯皇帝为首,只是散落在四周,并没有靠近,就身后一个,也是笑呵呵,人畜无害的样子,这妇人便大了一点胆子,回答崇祯皇帝道:“家里是有一点大麦,但是不够吃,就只能出来找点野菜混着吃才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就又奇怪了,当即问道:“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多种水稻,为何你家却吃大麦呢?” 妇人听了,想也不想便回答道:“大麦是最便宜的,不过每石也要四千多文,家里孩子他爹的饷银还不常有,是民妇做些针线活什么的,才勉强能活!” 崇祯皇帝一听,就更是奇怪了,便追问道:“大麦是最便宜的,每石四千多文,那其他呢,比如大米是什么价?” 一两银子大概一千文,就等于说大麦每石要四两银子之多,实在是太贵了! 要知道,正常年间,粮食一般是一石一两,丰年的话,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的。 京师那边,崇祯皇帝自穿越过来之后,就下旨实行粮食配给制,进行粮食管控,因此他不知道粮食的价格,竟然高到这么离谱了。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似乎也不那么意外。 毕竟崇祯年间是连年战乱,到了后期,战乱也波及到了江南,扬州府、浙江等地,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祸害,但是本地的贼寇却依旧是很多的。 那妇人继续在那回答道:“大米就更贵了,每石要一万两千文。”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惊呆了。 似乎是看出眼前这位将军好像是五指不沾阳春水,加上说话和气,妇人便多说了一句道:“折合白银的话,就要五两。”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又愣了下,看来到了明末这个乱世之下,所有的秩序都被打破,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也已经混乱了。 大概是乱世之中,偏于携带的黄金白银更值钱,因此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例就远不是一比一千了。 没有秩序,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经过连续的意外和震惊,崇祯皇帝平复了一些心情,便索性再问道:“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些价格,大概是多少?” 妇人已经说开,看崇祯皇帝这个将军确实是好说话的,也就放开了,当即回答了起来。 以前还太平的时候,这些差不多都能有,不过最近几年,她家里就只有买米和盐这两样必须的,因为钱不够。 就盐的话,以前五斤粗盐大概是四分银,但如今已经要快六分银了。 战乱年代,老百姓本来就难以赚到钱,还物价飞涨,真得是生活艰辛! 一时之间,崇祯皇帝心情都被影响到了。 稍微收拾了下心情之后,他便问道:“孩子他爹是那里当兵的,情况如何?” 妇人听了,也没有隐瞒,当即回答道:“史本兵招兵剿贼,孩子他爹是夷人,没别的本事,就去从军了。如今在扬州府城那,本来是说二两银子的军饷,但孩子他爹说朝廷发不出军饷,只给过一两银子,其他的都还没给。” 二两银子的军饷,一般是骑兵才有的待遇,或者确实是精锐悍卒才会有。 军队欠饷,这是普遍情况,崇祯皇帝到目前为止,也是在北方杀了一些狗大户,才结清了北方军队的欠饷。然后等局势稳定了,印发新钱发军饷。 但是在这南边,依旧还是老样子。 这么看来,在南方这边杀一批狗大户来整顿军队,也是有必要的了! 心中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顺口问道:“孩子他爹叫什么?” 这妇人稍微犹豫了下,最终回答道:“押住!” “什么?”崇祯皇帝没听明白,不过忽然,他一下想起来了,史可法守扬州的时候,确实有个人叫做这个特别的名字,因为是个夷丁,于是,他便又道:“应该是他吧!” 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因此他有印象。 在原本历史上保卫扬州府的时候,满清大军兵临城下,扬州城的守军士气低落,一个将领接一个将领的,陆续投降了满清。这个时候,一个勇士单骑劫营偷袭满清军队,夺得一匹马和斩获一级头颅,成功返回扬州城。史可法当即赏赐他一袭蟒纱和一百两白银,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押住。 那妇人听得很奇怪,立刻好奇地问道:“将军认识孩子他爹?” 崇祯皇帝听了,笑着摇摇头说道:“不认识!” 说完之后,他转头看向方正化吩咐道:“给钱!” 然后,他转身往回走到亲卫牵着的战马边,翻身上马,看到那妇人正在惊讶地看手中的新钱,他便又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军队很快便不会拖欠军饷的,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骑马走了。 方正化等人,便也跟上,驱马离去。 小男孩牵着他娘的手,看着崇祯皇帝的背影,说道:“娘,让爹跟着这个将军吧,这个将军是个好人!” 妇人低头看看手中的钱,然后抬头看着崇祯皇帝一行人远去的背影,回答道:“你爹跟得是朝廷的兵部尚书,管着这些将军的!” 言外之意,就是不同意了。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她们想换就能换的。 崇祯皇帝并没有听信一面之词,派人入了宝应打听了下物价,核实那个妇人说得没错之后,才算是相信了。 不过他并没有做什么,只是继续领军前往扬州府城! 价格不是编的,历史记载,崇祯十五年江南地区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