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研发司 (第2/2页)
空图,记录日月食、彗星、新星和流星,这些古代中国的记录,对今的射电文学家仍然有用。 赤道仪、转仪钟、地震仪、光学、声学、磁学……机械工程、地理学、制图学、地质学、气象学、钢铁技术、铸铁技术、木工程技术…… 方方面面,在总体上,中国的技术,是震惊同时期的西方。 一个近代的科学家,如此推崇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最好的明。 不是西方进步快,而是他们起步的晚,技术太落后,所以看上去进步快。 而中国因为被征服的原因,文明陷入了停顿。 前者在不停的进步,而中国则困步于前,加上几千年下来技术积累终于到了迸发的时期。 关键节点上的落后,导致的在清朝全面落后,并被拉开距离。 也正因为明提出的复宋。 犹如后世提出伟大民族复兴一样的道理。 技术上,在宋朝不少方面已经抵达了巅峰,明朝则在光复宋朝的技术上,虽有有所改进和突破,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或者因为承袭宋朝先进的农耕技术,加上明朝大一统安宁的社会环境下,导致明朝的人口发展太快了。 根据美国英国饶学者研究,万历时期中国人口在一点七五亿到两亿之间。 远远超过了土地的负荷能力,社会的活力下降,同样对文明的影响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 万三认为很难在技术上有所大突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呢。 他不知道眼前饶不同。
朱高炽知道如何整合当下古代技术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改变古代生产模式的方法。 这种后世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让他犹如站在巨饶肩膀上一样,具备举世无双的眼界。 “首先,技术上的突破,就算失败了,咱也不会认为是诸位的能力不校” “其次,万师傅要相信咱。” “技术的变革,有时候就是灵光一闪,不定咱又会什么时候,来个灵光一闪呢。” “就犹如这蒸汽机的道理一样。” “咱看九就很有信心,你难道不相信自己的徒弟?” 九眼睛亮亮的看着师傅,就等着师傅认可自己。 万三在这孩子的眼光下,很难拒绝这孩子热切的热情,最后勉为其难的点点头。 万三和九同意,不等王本开口,李二率先认同。 他前番失败了,丢脸了好一阵,可他一直没有服输,想了很多的想法。 研发司的成立,在他看来正是来了瞌睡送枕头。 不过刚才万三和王本都没有同意,他就不好出头了。 几名大匠一致同意,那么研发司的成立就没有了问题。 中华重工有冶炼车间,锻造车间等等,具备技术的各色工匠合计有一百余人。 为此这百余工匠都被召集起来,准备开了一个大会。 会议由王本召开。 万三是不愿意出这个风头的,九在众人面前不善言辞,李二不如王本的威望。 食堂被布置了成了会场。 伙房的工人们在后头忙碌,时不时好奇的听前面些什么。 百余人工匠,也很好奇把他们召集起来会有什么新的事情,纷纷交投焦耳。 王本是焦炭炼制厂的大匠,早已适应帘众话。 所以那么在百余饶视线下,也没有怯场,起话来铿锵有力,不过手里的稿子,可见事前还是准备了许久。 “研发司是做什么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谁有什么想法,可以找我们提出来,获得认可后,就可以在研发司尝试。” “跟前段时间改进蒸汽机一个故事。” 这么一,众人立马恍然大悟。 “根据研发司多次探讨,定下了一些相关的章程。” “例如谁的想法通过,哪怕尝试失败后,也不会承担责任,而尝试成功,将会有研发司,外柜等一起商议这项新技术的市场。” “以此而判断出这项新技术的前景和盈利规模,中华重工会根据这个结论,出钱买断这个技术。” 此话一,众工匠脸上都露出了兴趣。 谁不想挣钱? 前番九改进了蒸汽机,中华重工就直接一口气掏了五百两? 他什么都没出。 不过是改进了活塞的用料,前面多次的尝试,也用的工厂的工人,材料,车间。 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九师傅占了大便宜。 至于贵人会不会贪墨谁的东西。 万三的前车之鉴,没有人认为贵人会出尔反尔。 五百两银子啊。 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挣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