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八章 下注 (第1/2页)
第161章下注 总有人要退步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朱高炽决定不退步,正好试探自己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所持的也是对朱棣的了解。 朱棣是愿意放权的人,只要此人能担负起国家。 正如历史上的朱高炽,监国无错,不但供应朱棣五次北征,七下西洋诸事,还把国家打理的蒸蒸日上。 所以很多事情,朱棣都会听从朱高炽的意见。 自己做事年余下来,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朱高炽的底气,想要探探朱棣的软肋。 朱棣深吸一口气,然后平和下来,平静的吩咐:“丘福之事,按照他的要求。” 金忠恍惚,姚广孝皱眉,他了解王爷的性格。 果然。 朱棣又冷冷道:“去信告诉他,既然他做出了选择,就要做好准备。” “打胜了,孤亲自为他请功,可要是惹出了后果,他也要承担责任,介时不要怪孤不保他。” 朱棣看了眼朱高炽,不愿意继续多言。 老大的手段,令朱棣非常不满。 他这是逼宫。 冷哼一声,甩了甩衣袖,朱棣生气的离开大厅,留下面面相觑的众人。 王爷第一次露出这种态度,已经是很严厉的表现,不由好奇的观望王爷。 朱高炽面色不变。 朱棣其实很好安抚,只要做出好结果,就能服他。 二代总比一代要好哄些。 “王爷,下次不要这样做了,可一不可二,事不过三!”余逢辰诚心教导他。 他不只是朱棣的伴读,也是几位公子的老师。 “先生放心,下次不会了。”朱高炽笑道。 又是这句话,余逢辰叹了口气,失落的离开了大厅。 “诚叔,你不会怪咱吧?” 闻言,葛诚忍不住气笑了,“你呀。” 态度不言而喻。 王爷又长高了,想起去年开春,王爷还吵着要做压力球实验,求着自己帮助他。 时间长吗?不长。 王爷成长的速度,令葛诚心生感慨,仿佛看到一个少年长大了。 葛诚提点道:“抗倭是对的,可也要顾全局,王府树大招风,总要避一避的好。” 现在有秦王府和晋王府顶在前面,对燕王府是最好的局面,真不应该节外生枝。 “在咱的心里,对国家有利的事,就是咱的大局。”朱高炽唱起了高调。 “当一个好贤王。” 葛诚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意味深长的嘱咐了句,随后也离开了大厅。 大厅只剩下姚广孝,金忠,朱高炽三人。 他们这个派系赢了。 接下来是他们享受胜利的时刻。 “目前的形势,金州中左所是关键,丘福早日平倭,事情则早日尘埃落定。” 姚广孝清晰的指出,“如果丘福失败,恐怕日后我等也不好再出言了。” 朝廷未来削藩之事,他们三人谈论了许久。 无论未来形势如何,王府多控制实权才是王道,为自身留下可退之路。 余逢辰认为全凭朝廷做主,葛诚按部就班,而他们则认为要据理力争。 至少圣人在的时候,他们是有机会的。 本身藩王就是圣人定下的国策。 而圣人身边都是应府的官员围着,他们的态度不断的影响圣人,让圣人迟疑。 圣人年龄大了,谁也不知道圣人还能活多久。 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在圣人活着的时候,把事情打造成实事,藩王开拓稳固边疆定为国策。 至于削藩。 谁知道会出朱允炆这种货色,当皇太孙的时候,乖顺的很,一切听皇爷爷的,结果一上台立马露出真面目,全面否决朱元璋的政策。 而且削藩之狠,历史无出其右。 总之,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以及朱棣造反胜利,都超过了人们的意料。 姚广孝和金忠目前可没有要造反的心思,想的是在圣人藩王之策下,扩充王府权势而已。 看上去朱高炽和二人是一个想法,实际上朱高炽想要的更多。 “丘福索要的支援,就交给金右使,金右使要过照顾金州中左所。”朱高炽交代道。 丘福的能力,加上金忠的能力,两位永乐朝的名臣名将,这么高的配置,朱高炽赌了。 赌这两人联手,能平息倭寇。 不久。 王府调集了一批兵器,盾牌,火器,马匹,布匹,以及五千石粮食大豆运去了金州。 北平的积蓄是北平的,不是王府的。 但是王府有插手权。 这个插手权从大到,又经过蓝玉大案,从变大,可权利无论大,王府的收入是另外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