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来自应天府眼高手低的举人 (第2/2页)
。 他自个都没把那举人放在眼里,不过是看眼前的老大有些张狂,担忧老大几年来太过顺利,会变得目中无人,才敲打一番而已。 “和商人谈利,和官员也要谈利,什么德行不德行,追求德行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利。” 朱高炽不以为然。 “这像什么话,岂有此理。”朱棣真不满了。 朱高炽面色不变。 他不装,他是朱棣的儿子,装的太乖了,对他才不利,让朱棣习惯了他的作风才好。 要知道两人父子关系还要相处几十年,总要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 即是父子,又是君臣,如此复杂的关系,选择装来装去,才是把自己真的给坑了。 朱高炽冷静的道:“现在有些人啊,他总喜欢扭扭捏捏的。” 不理会葛诚担忧的眼神,朱高炽继续道:“可人世间,谁不追求利益呢,追求利益是人性,可偏偏有些人,非要外人他道德高尚,不把利益看在眼里。” “把标准定的高高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标准,只有结合实际制动的标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咱在中华重工就是这样,要求所有人必须脚踏实地,话要有具体内容,而不是谈虚的,丢出几句仁义道德,却不个二三五六出来。” “就算谈虚的,抛出的几句话,也空泛的很,没有点可行性。” “只有具备可执行性,老百姓们能自然接受的仁义道德,才是真的仁义道德。” “而经济决定老百姓的道德,所以官员要做的是,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加上可以落实的引导,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
西方电影,六七十年代的,酗酒打老婆的剧情多得是,可到了二十一世纪,风气就完全变了。 中国也是,六七十年代随地大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不是常态,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有的官员,以经济指标作为前途准绳,促进了所有官员想尽一切手段来发展经济。 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的确带来了许多的弊端,引起了很多指责的声音。 可先要看看,当时的时代,是个什么局面。 “大明还有不少的佃户,还有许多的贫困户,想尽方法发展经济才是正道。” “哪个官员能让百姓们过上康的生活,哪个官员就是好官,否则哪怕是道德楷模,却不能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过着吃不饱的日子,那就是庸官。” 在朱棣皱眉,面色不快的下方,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炽,仍然坚定的道。 “北平的工业发展成果,改变了社会分工模式,当下喜饶成绩,证明是具备可行性的。” “传统的道德理念,已经跟不上工业时代的脚步,在几千年来从未有之大变革下,人们的观念也要提高起来。” “提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复杂了不好,太玄妙了也不好,就看经济,以经济成果来论英雄。” 朱棣无可奈何的收回视线。 老大的宏图太大了,可他只是藩王嫡长子,容不得他来治国,治官都不校 葛诚和姚广孝,金忠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开口。 大公子今日之言,令他们眼界大开,不知是好是坏,只看经济忽略道德,岂不是人之为。 “老大啊,你直接你想干什么吧。”朱棣叹道。 老大的行事手段,朱棣已经看穿了。 先抛出一段令人震惊的大道理,让人产生怀疑,然后提出自己要做的事,让恍惚的人们,下意识的同意。 几年来都是如此,没点新意,跟程咬金三板斧似的。 朱高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没真指望朱棣,瞧了谁,也不敢瞧他。 人是会进步的,何况朱元璋和朱棣这种明君,肯定也能进步,刚开始不懂,几年下来,也该懂了。 朱元璋从一个文盲到儒学之士,一首“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齐”。写的就很带感嘛。 “和布政司联手,向朝廷奏请移民吧,北平行省人口少了些,如今有了官府百万亩垦田计划,还有工业对用工的需求,可以让北平容纳更多些的人口。” 大宋开发了江淮,大明开发了湖广,如今的南方,元气太足了。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或者人口增速,都远超过北方。 移民有利于北方,也有利于南方。 洪武朝一直都在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过移民规模,是控制在北方发展的容纳范围之内。 北平行省的两百六十余万饶规模,不是洪武二十七年只能有这些人,而是历史上的北平行省的发展速度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