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九章 动真格 (第3/3页)
r> 汤和摇了摇头,他对主上太了解了,断断续续的道:“不是让你们下场,最好是什么都不要做。” “唉。” 汤和实在是坚持不下去,闭上眼睛养神。 英雄气短啊。 谁也抵不过生命,在生命的长河面前,谁都要低下头颅。 过了几日。 两家的姐重新出发,汤家又派了人护送,让队伍的规模又大了些,长路漫漫终于回到了京城。 “咳……咳” 京城皇宫。 朱元璋一手拿着奏疏,一手扶着案台,弯着腰咳嗽的眼泪都涌出了眼角。 大殿内灯火通明。 朱元璋还是看不清字,他也不愿意歇息,又不信任太监,生怕太监瞒他。 所以是他最的女儿为他读奏疏。 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朱元璋情不自禁的出神,他想到了自己的十三公主。 他宠爱的十三公主早逝,多年来已经淡忘,可今年以来,这些故去的面孔,时不时浮现在他的心头。 王宫里。 有不少的年幼儿子和女儿,指望不上什么。 人心难测。 朱元璋视力出了问题,让他变得越发多疑,越发想念几个大儿子们,希望他们回到自己的身边。 有他们在身边,朱元璋才觉得放心,觉得自己才能睡个好觉。 北平来的密疏,朱元璋没有让别人念。 他不会给外人读。 可自己又看不见,该让谁来读呢。 蒋瓛应该多留几日的。 朱元璋突然后悔了,自己不该这么早杀了他,可他知道的太多了,朱元璋一直在犹豫。 经济之道,影响了朱元璋的心中的平。 他终于决定杀了蒋瓛。 他怕自己哪突然就睁不开眼,错失杀蒋瓛的机会,让这些“大逆不道”之言流传民间。 不过他也厚葬了蒋瓛,重赏了蒋瓛家人,并且也提拔了他举荐的人,算是对得起他。 “父皇,读完了。”女童奶声奶气的道。 朱元璋回过神来,根本记不起来刚才的内容,又心疼女儿,不愿意让她重新读,以免累着了她。 是不是人老了,心也跟着变软了呢。 让太监们送回了幺女,朱元璋更觉寂寞。 安静的大殿,让他的听力越发敏感,但是敏感的耳朵,仍然听不见声音,吓得朱元璋怀疑自己是不是聋了。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把奏疏放到自己的眼前,一个字一个字努力的看。 身旁的太监们欲言又止,无人敢劝,奏疏的问题,太敏感了,谁也不敢冒死。 “原来是弹劾老二的,老二还是没有改啊。” 半日才看完一封,朱元璋又拿起下一封,这封来自御史,是弹劾燕王的。 燕王违制开海禁,与倭寇勾连,暗通朝鲜,居心不轨。 朱元璋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疏,稀疏的眉毛下,浑浊的眼神,令人们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 皇城外。 在一家私饶宅院,后花园的暖阁中,聚集了三五名官员,其中齐泰和茹瑺又吵了起来。 “圣人身体抱恙,多次严令传出来,伱等一下子弹劾许多藩王,岂不是引起圣人怀疑?” 茹瑺对着齐泰不满的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齐泰向众人解释道:“晋王和燕王兵权太大,必须要趁现在分夺出来,否则万一圣人不豫,谁能制衡他们。” 晋王和燕王的权利,是朱元璋给的,下了明旨,谁也改变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二王实力加剧。 其余的手段都是旁枝末节,只有从名器上入手,改了这道旨意,才是打蛇打七寸。 那么如何改呢?当然是通过弹劾。 收集罪证,弹劾几位王爷,以此打开突破口,促进夺走王爷兵权之事。 “太过急躁容易适得其反,保持稳定才是上策。”茹瑺反驳道。 “如今皇太孙地位稳固,稳中有进,进中有稳,最适合重新发起攻势,否则一拖再拖,只会让藩王们越发握紧手里的兵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