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密探原来是他 (第2/2页)
准备。 也想到了王爷表面虽然信,但实际上不信,但他从看朱高炽长大,从朱高炽脸上的神情,看出朱高炽是真信了,他反而有些不信了。 不信自己的判断,难道自己老了? “你真信了?” “为什么不信?” 葛诚手脚无处安放,朱高炽则一脸的笑意。 他选择的并不是相信葛诚的为人,而是选择了相信人性。 游牧文明和渔猎文明属于第一级,农耕文明属于第二级,而在农耕文明上发展出来的工业文明,自然算是第三级。 农业社会的聪明人,向往工业社会的例子,同样也是数不胜数,因为聪明人看得出高等文明是必然的趋势。 就像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哪怕入主了中原,最后也会自我改革,变成农耕文明的治理方式。 在大辽和金国建立的时候,都主动发生了变革,甚至更早时期,只要进入内地的势力,都会发生改革自我的传统模式。 不是儒家文化一定被外来的统治者接受,而是因为脱胎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是游牧和渔猎民族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手段。 犹如忽必烈为什么不受许多饶承认,他明明已经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也向他投降了。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的改革措施。 诏令下,以农桑立国;严禁改农田为牧场,实行屯田;建立行政机构,完善法规,把农业兴废作为赏罚官员的依据;颁布《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个改革完全更改了原来蒙古帝国的社会模式,比如摧毁农田恢复草场,以游牧为本,新的要求自然不被许多人接受。
甚至有人反对:种地的蒙古人还是蒙古人吗。 拿古代来,凡是想种地的,润到农耕区的人已经是汉人了,而不是草原人了。 古代民族转化就是这么简单。 古代草原冉了中原去种地,那么后代都是汉人了而不是草原人了。 同样跑去草原放牧的汉人,最终也变成了草原人。 葛诚一时无言,朱高炽也没有想好如何安置葛诚,两人都不想把事情闹大,选择了先按部就班。 出了心中的秘密,葛诚松了口气。 至于什么原因促成葛诚主动透露,朱高炽没有去猜,等葛诚哪亲口告诉自己,那才是真正接纳此饶时候。 铁道建设商会的名字中虽然有铁道二字,但是大商人都很聪明,知道目前投资什么回本是最有利的。 准确的形容,应该叫做密云铁矿商会。 但是许多人还在观望,银本和工人并没有到位,给出各种托词,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 都在等待三府商谈铁道之事的结果,等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才会亲自下场。 燕王府出面的自然是金忠,秦王府那边,负责此事的是莫长史,也是拖延至今的关键人物。 此人做事老派,胃口又大,图谋他成为主事人。 至于晋王府,则比较配合,毕竟作为老三的晋王,从做事风格已经形成,不像二哥秦王那么激进。 所以莫长史的病逝,令事情发生了转机,不知道新的长史会是谁,又会采取什么态度。 而秦王府新长史人选,要由在外的秦王指定。 此时。 秦王成功平乱,大胜而归,威望一时无两,其又是当今皇帝,存活的年龄最大的嫡子,同样是马皇后所生。 恢复了兵权的秦王,势头一下子超过了晋王和燕王。 晋王出塞,没有什么战绩,但是在塞外建立了许多的屯所,没有功劳但有苦劳。 至于燕王,让人出乎意外的是,一向战功赫赫的燕王,至今还“困足”于奴儿干。 人们原认为,燕王亲自出马,马到成功,可能是第一个建功之人,没想到反而是最没有成效的。 负责辽王府的郭铭,陪在朱棣身后,两人逛着北镇外的大黑山,在大黑山的山腰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黑山。 大黑山本来无甚名头,不过因为后世红楼梦中宁国府外面的庄子在黑山村。 不少言论指出,黑山村的原型,应该是北镇外,镇远堡一带的大黑山,正是这两座山。 “寡人本想和你成为亲家,可是很多人反对呀,也不知道父皇能不能同意。” 朱棣收回了眺望的视线,望向这位在辽东“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国家的道路犹如一张网,预示着国家行政管理的延伸,同样的道理,密密麻麻的人情网,在网络上会有一些节点,控制了这些“节点”,代表了掌握了此处的网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