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五章 与朱元璋的思想碰撞 (第1/2页)
第555章与朱元璋的思想碰撞 铁道未兴起的时候,广西的地方寻常公务,抵达朝廷,往返一趟需要大半年,如今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到来的变化更是方方面面。 得知朱能一举消灭七万交趾叛军,朱高炽就知道大势已定。 “交趾的收复之战,是至今以来,耗时最久的一次,原因都清楚,此次的平复之战,胜利是目标,扫空反对势力同样是重中之重,让交趾真正的稳定。” 朱高炽说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颇有些不满。 “你呀,就是太在乎百姓了。”朱元璋认为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在乎百姓的皇帝,没想到自己的这位孙子,比自己还在乎百姓。 大明初立。 北方没有人口,可元廷势力仍然强大。 东北,北部,西北,西部,南部,西南. 几百年的分裂,在胡人的治理下,边地的汉人已经殆尽,反倒是充满了蒙古从中亚西亚带回来的大量色目人。 东北和西南,还有部分地区,更甚至没有了汉人。 “道理是一样的。” 朱元璋提醒道:“打仗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咱一个个收复这些地区,除了打仗,真正稳定的根基,是把南方的百姓大量的迁移去北方。” 说到这里,朱元璋顿了顿。 南方总体得到保存,而北方的根基败坏。 江淮地区的百姓们吃三顿饭,北方的百姓吃两顿饭,这就是差别。 朱元璋想到了自己当初组织的移民,从来没有问过老百姓愿不愿意,因为老百姓必定是不愿意的。 于是他从大户开始,把大户打散,分去北方各地,然后是地方百姓,一年重复一年,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让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地,重新有了大量汉人百姓的身影。 朱高炽坚持的说道:“交趾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安南的王室和大臣,乃至读书人,他们的名字和汉人一模一样,血统也一样,文化传承也一样,家族族谱保存完整。 平定东察合台汗国,大明只用了一年。 真正的一年时间,稳定了东察合台汗国,可交趾不行。 “强迫百姓移民,孙儿并不会做。”朱高炽坚持的说道。 他最痛恨被强迫。 “孔圣早就有言,要说服民,而不是强迫。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强迫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无非是不把百姓当人,只当做工具。” “交趾需要内地移民,而移民边地,对于大明是长远的利益,官府需要做的是讲道理,告诉百姓们移民的好处,说服百姓们愿意移民。” “今日因为需求,不讲道理,硬逼百姓,他日就能把百姓当野草。” 朱高炽一针见血的说道:“读书人高高在上,不愿意低头为老百姓讲道理,违背了圣人之道,说明他们内心,并不把百姓当回事,只视为牛马,而有责任心的读书人,才会认真负责,愿意付出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怕麻烦,因此一道政令而逼之。” “正因为如此,往往一条好的政令,因为下面官员执行的问题,好的事情变成坏的事情,天下道理莫不过如此。” 朱元璋沉默了。 孙儿说的话,让朱元璋忍不住反思。 他一向爱民。 可是随着政务的麻烦,或多或少的开始懈怠。 是啊。 跟老百姓讲道理,耐心的说服他们,是多么的麻烦和繁琐,令人焦头烂额,而下一道政令,直接要求百姓服从,才是让人安逸的事情,做官做的才轻松。 朱元璋点了点头,欣慰的笑道:“你比咱做得好。” 朱高炽没有否认,大大方方的承认。 见状。 朱元璋无语。 总要谦虚一番,自己这孙儿,倒是不知谦顺为何物,不过也是,当初可是在北平,说他是打下的天下,连自己这位祖父的反都敢造,还有什么他不敢做的事情呢。 朱高炽理解不少官员的心理。 无非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而老百姓不懂时务和道理,明明是对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却不懂,反而抗拒,增加官府的麻烦,可谓是刁民。 本质上,把自己当做百姓的父母。 父母官、父母官。 可谓是传统官场的风气。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随着识字率的提升,还用这一套方式,带来的就是危害。 古代贵族当权的时候,靠着封地和权力,把老百姓半强迫半吸引,与自身融为一体。 到了地主阶级的时候,靠着土地和政治优待,同样半强迫半吸引老百姓与自身融为一体。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举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名下,是他们自己主动的,因为这样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免除徭役和税赋。 读书人觉得自己这是善待百姓,自己又能得利,还能获得老家的好名声。 所以明朝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官府不能为老百姓争取利益,更不愿意低下身子去为老百姓讲道理,说服老百姓们,既然如此,话语权自然被乡绅们控制住。 虽在说服老百姓的效率,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可朱高炽仍然坚持前者。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才是生产力发展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否则养那么多非农人口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的引导下,一年多的时间,大量的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