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与朱元璋的思想碰撞 (第2/2页)
吏下去地方,告诉百姓们道理。 “移民交趾的百姓,可以获得军籍,成为军户,在交趾施行大片井制度。” “什么是大片井制度?” “就是你们不远处,二十几里外的卫所改革的事情,他们不是家家分田一百亩么,这就是大片井制度。” 从省府府衙分配各地的吏员。 穿着新公服,骑着骡子,下乡走访各村,宣讲移民的好处。 “如今当军户的条件高,普通人想要改籍很难,当军户的好处,不用我来说了吧。” 吏员笑呵呵的说道。 三十几岁的吏员,身上充满了力气,好生生一条大汉。 “你当过兵?” 有老百姓好奇的问道。 “嗯。” “当兵待遇好,不过训练也苦,还要读书识字才行,不然考核通不过,我就是在军中读书,退伍后参加考核,最后当了吏员,端起了朝廷的饭碗。” 地方官府人手不够,大量的巡检丁差也成为了宣讲员。 百姓们露出羡慕的眼神。 在一家几个儿子的背景下,更有北平的军户,有的一家十几个儿子,让一个儿子去当兵,许多军户是极力支持的。 同样。 军户子弟也愿意去当兵。 当兵退伍后,可以获得分配工作,哪怕回去家乡,自己的继承权也是优先地位,或者加入移民,得到更多的优待等等。 好的政策,必定对老百姓是有利的。 可好的政策,执行下去的过程中,往往让老百姓反对,因为老百姓不信任。 这就需要引导和说服工作。 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达成了约定,才能有效避免政策的变形。 否则一道政令就可以强迫老百姓,带来的其他隐患,危害更是巨大无比。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 吏员的增加,让地方上开始了新的变化。 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以外的地区,还在保持传统的地方面貌,毕竟大明目前的国力有限,只能先改变北平和应天府,以点带面。 “从北平和应天府一带,鼓动了十二万口,两万三千余户百姓,移民前往交趾。”解缙为难的说道。 北平和应天府本身是最繁华的所在。 穷人也有。 所以单身汉不少,两万三千余户,才十二万口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努力说服的成果,可喜可贺。”朱高炽没有生气,二十万人口比较好,一道政令就可以得到的数字,就看站在谁当下立场了。 朱高炽非常清楚。 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而不是展望未来,活在当下。 许多读书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动了他一丝一毫,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动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却欢声笑语。 现在朱高炽就是要改变官员的做事风格,从小事做起,一件件的做起来。 虽然不可能做到结束官僚思维,可不也在为未来打下根基。 文明不是唾手可得,需要埋头实干。 户部和粮票银行一起来了。 “大明在交趾上耗费的钱粮物太多。” “这次的战事结束,交趾的夏收,还有大军的撤回,会缓解下来的。”朱高炽回复道。 如今大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不够,人手来凑,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调动下,带来的大变化,本质上并没有做到机器生产机器,彻底解放传统效率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在交趾的收复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凭空多出来的近百万张嘴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内地供应,加上其余的物资,这也是朱高炽同意引蛇出洞计划的根本原因。 交趾。 大明新军靠着武器装备和士气,战无不胜。 同时军纪严明,对地方百姓秋毫不犯。 历史上。 交趾叛军因为初期的胜利,内部争权夺利陷入了混乱,最后在朱棣重新从国内派出大军的面前,又重新保持了团结,一致对抗大明。 如今。 前期的失利,让交趾叛军的首领们并没有内乱。 但是在强大的新军面前,交趾叛军不敢野战,陷入了战略被动,有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朱能按照朱棣的要求,作战保持了不急不躁的态势。 务必要通过这一次的战争,扫平交趾的所有隐患。 特别是交趾南部。 交趾南部为何皆反? 因为交趾南部华族并不占多数。 大量的非华族人口,和前朝反抗势力结合在一起,而华族占绝大多数的交趾北部地区,反倒是没有什么叛乱,这就真实的现实。 历史上大明在交趾的失败。 主要败在了前朝统治阶级的反抗势力和非华族的联合抵抗。 非华族也在这一次的战争中,当交趾重新恢复为安南,他们站到了台前,开始露出势力。 这就是对民族的出卖。 国内外都有。 人性如此。 地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民族利益绝不手软。 同样。 代替地主阶级兴起的资本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民族利益一样绝不手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