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_097 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干一件实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97 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干一件实事 (第2/4页)

看破不说破,才能活得久。”

    “不该招惹的人,千万别惹。”

    “是,是,头儿说的是。”

    夕阳下,几个官差感觉后背凉飕飕的。

    想到李郁那张年轻的笑脸,就心里发毛。

    ……

    陈氏族人,因为造反的大业遭遇了大祸,属于无辜的池鱼。

    不过,李郁也尽量弥补,

    给他们在西山岛安排了新屋子,住在一起。

    还安排了几个佣人,帮着干杂活儿。

    衣服,家具,银钱,也都人人有份。

    而且定下了例钱,每月2两。

    陈老汉和几个炉工翻倍。

    还派了大夫,给水土不服的人开药。

    “李老爷真是大善人。”

    “哎,祖先保佑。”

    “这世道还是要有一技之长,如果我们不会冶铁,人家会救我们吗?”

    陈老汉这么一说,众人都点头赞同。

    “过几天,李老爷派人建铁厂,我们几个都去指导。”

    “在这岛上?”

    “嗯。拿出点真本事,别让人看轻了。”

    杜仁调拨了100劳工,还有充足的砖石,三合土。

    选址地势高于湖水5米。

    防洪是没有问题了。

    旁边有个山谷,方便排水。

    距离码头仅有100米,方便运输。

    铁厂是重工业,一定要考虑运输的便利。

    但是李郁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可能被敌舰炮击。

    选的这个地址,是在一座小山丘后。

    从水面望去,只能看到山后冒黑烟。

    ……

    杜仁亲自陪着陈氏的几个炉头,巡视工地。

    “以后,你就是西山铁厂的陈厂长了。”

    “谢谢李老爷,谢谢杜先生。”

    “陈厂长不必客气,铁厂就交给你了。”

    “老汉一定不让李老爷失望。”

    “好,咱们到那边去看看。”

    杜仁指着一下不远处:

    “那里是一座焦煤厂。”

    “好,如此一来就方便多了。不知,洗煤厂在何处?”

    “诺,就在码头旁边。”

    杜仁远远的一指,湖边泛着黑水的区域。

    “陈厂长,还有什么建议尽管提。”

    “我觉得,要修路。从铁厂到码头的路,一定要结实,耐磨。”

    杜仁笑了,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

    “你瞧瞧这个。”

    图纸上,竟然是简易的铁轨小车示意图。

    一条尽可能取直的轨道路线图。

    铁车轮正好嵌在轨道里,上坡的时候可以人力推,也可以骡马牵引。

    下坡,就跟着跑吧。

    反正是四轮的,不担心倾覆。

    “这是何人设计?太妙了。”

    “李老爷的发明。”

    “真乃神人也。”

    陈老汉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如此一来,运输可以省很多的人力。

    “这铁轨,就得等你们的第一炉铁水了。”

    “杜先生放心,我立军令状。”

    高炉,

    是所有冶铁设施里,最有技术含量的。

    用的是耐火砖,还有三合土砌成。

    高度有讲究,就连炉腹的角度都有讲究。

    泥瓦匠反复拆除了三次,才拿出了陈老汉满意的高炉。

    ……

    杜仁指着底下两个口问道:

    “哪个是出铁水的?”

    “铁水重,会从最底下这个口淌出来。反面略高的这个口子,是出铁渣的。”

    陈老汉继续讲解:

    “您再看炉腹这个口,是进风口。鼓风机源源不断输入空气,炉内温度才能抬高。”

    “这样的一个高炉,月产量多少?”

    “8万斤。”

    听起来很多,其实也没多少。

    铁本来就重。

    放在后世,连乡镇小作坊的边都摸不着。

    不过,在这个时代。

    拥有4座高炉的西山铁厂,已经是行业领先了。

    铁厂内,一半工人是陈氏族人。

    另一半,是杜仁安排的学徒。

    李郁不可能让西山铁厂变成陈氏铁厂。

    为了铁水质量更高,他又派人去浙江长兴煤矿购买了一船优质煤。

    听着很远,

    实际上,就是隔着太湖而已,水路百里。

    长兴煤矿在那头,西山在这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