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41 众官雪地追巡抚 (第2/4页)
r> …… 巡抚衙门内, 福康安刚换上棉袍,擦干净了脸。 随从们也是如此,看不出太多的旅途疲惫。 这些人都是跟着他转战帝国数省的八旗精锐, 乃是大清朝当下少有的,未被奢靡风气污染的旗人。 “下官黄文运,拜见抚台大人。” “请起。” 福康安很傲气,径直就询问了一些他关心的问题。 而对朱,也仅仅是稍微客气了一点。 大约,是看在他年龄资历的份上。 论尊卑, 不是我福大爷狂妄, 在座的各位都不配。 …… 接风宴,吃的也不热烈。 因为,福康安总是缺乏笑容,面无表情。 即使是面对同僚下属的吹捧,也是淡淡的点点头。 他极度瞧不上这些庸碌的官僚, 如果能够偷听心声的话,大约是这样的画风: 不装了,福大爷就是瞧不起你们,在座的都是垃圾,都是我大清的蛀虫。 除了吹吹捧捧,吃吃喝喝,你们还会什么? 靠你们,这大清吃枣药丸。 宴席结束, 众人各怀鬼胎,散场回家。 黄文运坐进轿内,冷笑了一声。 他看出来了,这位新任巡抚的成色。 要不了3天, 苏州一府九县,乃至整个江苏都会知道。 朱回去后,感慨道: “福康安如此傲慢,要吃亏的。地方不同于军营,他这一套行不通的。” 亲信则是愤愤不平道: “老大人休要管他,待看他出丑。” “老夫倒是无所谓,只要他别拖后月退,误了本省明年的钱粮。” 朱离京前, 乾隆叮嘱过他,金川大战消耗太大,得胜后又大肆犒赏有功将士,国库空虚。 到了江苏,一定要督促钱粮。 为朕分忧。 …… 朱了解乾隆,乾隆也了解朱。 所以,把他放到江苏布政使任上,是给予厚望的。 私下, 户部尚书和,也和朱聊过, 暗示过他,赏赐了金川有功将士后,户部银库要见底了。 一旦明年再有什么赈灾,河堤工程, 又或者,皇上心心念念的巡游江南, 朝廷的衮衮诸公,就要集体加入丐帮了。 朱打死也想不到, 第二天,在巡抚大堂, 福康安第一次召见4品以上官员,就放出了个震天消息。 “本官上任,第一件事是开满城。” 哗, 在场的知府,道员立即炸了锅。 尤其是苏州府的官吏,更是惊讶的表情失控。 福康安冷眼瞧着这些人的反应,不耐烦的说道: “在苏州,设满城。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军机处诸位大人的意思。” “诸位大人,谁反对?” 空气瞬间降至冰点, 众人面无表情,拱手领命。 “本官再强调几点要求:地段要好,面积要大,城墙要坚固,水井要多,屋子要新。开春后,驻防八旗就会陆续到位。” 黄文运拱手问道: “抚台大人,苏州驻防八旗,兵额几何?” “500人左右。加上家眷,当在2000人以内。” “下官明白了。” …… 众人各怀心思,离开了巡抚衙门。 耳中还回荡着,福康安的那些话。 “除夕之前,选好址。春节一过,立即腾空屋子。最晚三月初一,满城城墙主体必须竣工。” “本官喜欢行军法,违抗不从者,军法行事。” 扬州知府,临离开前对黄文运小声说道: “老黄,你的好日子到头喽。” 黄文运苦笑,无话可说。 设满城, 他的担子最重。 可以预料,他的官声会臭到堪比下水道。 被拆房子的苏州百姓, 肯定天天扎他的小人,诅咒他。 …… “速速把消息放出去,如此大事,不可瞒着百姓。” “遵命。” 府衙的差役们,立即化身人形自走大喇叭。 半天能耗一碗茶。 府城炸了,从勾栏瓦肆,到茶楼饭庄,都在热议此事。 所有人的眼神里, 都是恐惧,愤怒,不满。 若不是因为前两次抓捕反清分子的余威震慑,说不得就要有人当场破口大骂了。 今日,不同寻常。 就连黑心的差役们,也没有伺机抓人。 因为,在这件事上, 所有居住在城内的人都是受害者。 无论朝廷怎么宣传,满城是个什么玩意,老百姓都清楚。 在这一点上, 李郁低估了大清的百姓,虽对大事浑浑噩噩,可对涉及自身的事,极度敏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