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第1/3页)
第283章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苗有林将第2军团的人事调整情况,书面呈报了李郁。 李郁看完了,批阅“知道了”。 风淡云轻! 最近天气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时节。 经济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征收皇粮。征粮结束之日,就是西线战事开打之日。 目前各地坚决打击清军的越境袭击破坏,为秋收护航。 为了震慑清军, 各军团甚至把打死的绿营兵首级砍下来戳在树枝上,竖在双方的中间地带。 俘虏则是押送去了马钢。 一路敲着锣,举着“统征秋粮”的旗帜,沿路吆喝。 其中痛苦,只能忍气吞声。 还有火耗、平余、某捐之类的中间环节,最终实际上每亩地所需交银,是要达到1两5钱的。 这个数字是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密计算的。 …… 农夫手里没有现银。就必须把米先送去米铺子换成现银然后再交税。 …… …… 船队靠岸后,2个原衙役带领着临时招募的壮丁。 见到官差催粮, 清廷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首船挂着旗帜:统征皇粮! “前面停泊。” 按照丰年江南的米价算,一石米在2.2两左右。一亩地的总收成就是8两余。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一个月前就陆续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镇农户们赶紧扛起麻袋,装上独轮车。 所以吴王的60斤米是实打实的。 …… 实行的是实物粮和银子相结合的收取方式。 【数据参照《清史稿》和《赋税全书》,写历史文一旦涉及客观数据很头疼,不精确没有真实感,精确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作者君也算是理解了历史分类大神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原因。】 露天挖矿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窝头,很划算。 既能展现自己的宽仁,和清廷形成对比。又不至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伙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是。”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听起来这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交皇粮喽。” 乾隆时期, 吴王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民众心理、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征调而来的商铺伙计。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征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么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么觉得李郁的路肯定走不远。 这其中的逻辑看似荒诞,实则很合理! …… 村公所按照之前厘定的田亩数量,给每户下发了加盖红章的一张执照:民户交粮凭证。 还挨家挨户的通知: 届时锣一响,船一到,自己麻溜地去交粮。 当场交,当场清。 清了,今年你就不需要和官府再打交道了。 若是拖延误了时辰,对不住。 自己需要把粮食交到指定的地点去,过期不到,全家充军,咔咔咔。 …… 安亭镇, 七宝村的吴老六带着全家人推着几辆独轮车疯狂的奔跑。 村公所的人说了: 前20位交粮的有奖励。 他咬着牙,cao控独轮车狂飙田埂,急速甩尾多次,终于领先一步赶到了河边。 “军爷,我要交粮。” “凭证?” 吴老六赶紧掏出折叠的好好的交粮凭证,递上去。 “过称。” 吴老六家有12亩地,条件中等,好在家里孩子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