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门徒_第六十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 (第3/6页)

个先决条件,都是基于人的心识而产生。所以又回到了原先的话题——心外无物。”

    这么一说,王平是真明白了。

    陆象川说:吾心即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非是说我心真的就是宇宙。也并非是人心之外就真的没有事物了。而是说一切事物、一切学问、一切观念、一切印象、一切概念,其存在都得有个先决条件——人!

    所以老子才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并非是说人就真和天地一样大。而是因为天地,佛道,是非,善恶,美丑,生死,祸福等,一切概念,都是基于“我”的心识、感受、认知而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对于“我”来说,“我”存在,天地宇宙就存在。“我”没有了,天地宇宙也没有了,天地都没了,学术,自然也没有了。

    当然,并非是说“我”不在之后,天地真没有了。而是“我心”之中的天地没有了。话说回来,既然“我”都没有了,那么,天地存在与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陆游也说人死万事空。

    九州同不同?王师定不定中原?家祭忘不忘告乃翁?——这些都是活着时候,心识还存在的时候,才能考虑的东西。活着才会悲伤看不见九州同。死了之后,万事皆空,又何从悲起呢?

    综上所述,天地万物,既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同时也是基于人类和一切智慧生命的心识而存在的客体。人的认知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还可独立存在。像科学、佛道、哲学等抽象意义上的学术,其存在就完全是基于人的心识了,脱离了人类【智慧生命】的认知,学术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魔僧的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抛开各种神秘论的粉饰,去除各种高大上的说法,纯从人的心识角度来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一切学术的本来面目。所谓的儒道释,远没有教徒和信众宣扬那么玄乎,都只是一种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而已。

    此番领悟,自是瞒不过魔僧,便趁热打铁,加上一把火。呵呵笑道:“道,便是规律。儒,就是人需。佛,就是仿佛。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便是真实不虚的规律和永恒不变的真理。儒道佛,有人来认同和信奉其教义和学说,其就存在。没人认同了,它们就消亡了。这是道祖、佛陀、圣人也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下,王平便大悟,便回道:“规律在,道就在。道也不能违背规律;人需即儒。无人需,儒无;心生万法亦灭万法,从这个角度讲,佛在一念之间,若存若无,所以,才说仿佛。”

    魔僧认可道:“是!”

    王平举一反三,笑道:“既然如此,那么,教徒们争论几千年的三教高下之争可以结束了。因为,我已经得出结论了。”

    “哦…”魔僧饶有兴趣的道:“愿闻其详。”

    王平笑道:“结论很简单,道最高,释儒并列!”

    “哦,何出此言?”

    王平就笑道:“因为道在先天上,就要高于释儒。道是规律,而规律,是独立存在的。就像老子说那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管人们认同与否,不管人类存在与否,甚至,不管天地存在与否,道至始至终都在。天地人,都只是道的产品而已,道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佛儒则不然,都要基于人的心识而存在。人没有了,佛儒也就无从谈起了。”

    闻言,魔僧忍不住就哑然失笑,笑骂道:“虽是狡辩,但倒也颇有道理。”

    点评一句后,正色道:“好了,三教的问题,心物的问题,该说的,不该说的,老衲都说得差不多了,老衲以后却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现在咱们就言归正题,你且静心凝神,接下来,咱们就来谈谈仙道的区别。”

    “道学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其目标为得道,即追求人的行为规范合于自然规律。而仙学则专门研究生命进化,其目标为长生不死,追求生命永恒。两者可谓是截然两事。”

    王平就说道:“丹道仙学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源于《道德》、《阴符》二经。丹道修炼的理法,大部分是老氏之清静无为、淡泊虚无、虚心实腹、致虚守静等理论之具体发挥和运用。我现在修炼的五行阴阳功,其功法理,大多源于《阴符经》之五行生杀造化的论述,类似的例子,也还有很多…”

    随即又抬了个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张紫阳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字五千,古今上仙无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学和丹功实有无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仙道一体,早深入人心。大师现在想论证仙道截然两事,是在和道门前辈大师唱反调啊!”

    王平心情轻松,忍不住和魔僧开起了玩笑。

    话说他幸亏是遇着了开明的魔僧,若是遇着一个古板正统的老顽固,讲道时也被他这么一打趣,怕是早就被乱棍打出去了,即便是不扫地出门,最好的结局,怕是也得背上个不遵师长,顽劣不堪,朽木不可雕的恶评…

    大凡是正统的宗教徒,在传道授业时,最讲究的,便是一个恭敬。儒教讲天地君亲师,佛道都讲皈依三宝,尊师信师——都要求徒弟对师父保持虔诚的信心,毕恭毕敬。

    儒道和佛教显宗还好点,讲究尊师同时也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法。既看重师传的作用,也看重弟子的个人资质悟性和后天努力。所以这三家的师徒,大致是个礼法约束下的契约关系,相对公平,师徒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弟子有敬师信师的同时也有学知识的权利。师父有享受尊荣的同时也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

    迷宗就有点那啥,就有失公允片面,完全只强调师父了。要求弟子通过所谓的“三支礼敬、三重供养及七支供养”这一套专门的仪轨和功法,来使弟子坚信,传法上师就是三世诸佛,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身语意的总集化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直到弟子完全去除自我意识和主见,无条件的信奉和皈依上师的状态下,才会学有所成。

    所以相对讲契约儒道和佛家显宗而言,迷宗就完全是霸王条款了——要求弟子视老师为神佛——你要学我的法,就得先虔诚的相信我!我就是大日如来,我就是唯一真神,我就是最高主宰,我就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总之你的成就,都是我赐予你的,与你的资质悟性没关系,也和你的勤学苦练没关系,你只需要虔诚的相信我就可以了,你的成就大小,与你信心的虔诚程度成正比…

    按照迷宗的说法,不遵上师,罪同谤佛,是要下阿鼻地狱的。所以说王平也算是运气好,幸亏是没遇上释迦摩尼化身的仁波切…

    所以在传道授业这点来说,禅宗,可以称得上是最开明的教派。

    禅宗从来就不搞个人崇拜,提倡破除偶像,有“即心即佛”、“自性即是文殊利”的说法。最看重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