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 (第4/6页)
子的个人开悟,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说法。 所以对于王平的玩笑话,魔僧毫不以为忤,呵呵一笑,回道:“紫阳的意识是说仙学的主要修炼理论源自道家。你这就是在偷换观念。其实要推翻仙道一体的说法也不难,甚至不用老衲多说,只要你去翻翻老庄、文始、列子,西升、清净等原始道经,再随便找本丹书仙经,两者一比较,便就会轻易的发现真相——仙学,与道家截然两事。” 王平,自打听了“由来名士多耽酒,未有神仙不读书”这句话之后,便奉为金科玉律,平时治学也颇为勤勉,锻炼之余,亦不释卷。不过往日里也多是看些参同悟真、黄庭抱朴之类的丹书,原始道经方面,重点也是看老庄,其余的还真没怎么翻过。 “哦?真这么简单么?我试试!” 于是就走到书架,把文始列子、西升清净四本道书找出来,再随便抽本丹书一起放在书桌上,也不细看,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那么一翻,立马就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这道经上多是些朴素平实的论述,少见玄奇。丹书则不然,满纸水火铅汞,龙虎金木,长生不死什么的。单看丹书倒没什么,但和道书一比,莫名奇妙的就觉着其中的一些说法,怕是有些不靠谱… 比如西升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真道养神,伪道养形!”。这话,便算是否定了道教宣扬的“形神俱妙、得道飞升”的说法。 如果觉得这句还说得不够明显的话,还有这段“观古视今,谁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这段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因为按照道教的说法,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如果这书真是老子口述的话,那么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宣言,就可以宣告破产了。 再比如《庄子》中也很少提及长生不死的论述,即或少数有所提及的,通过文字分析,庄子的原意,也更像是偏向于养生方面,而不太像是专门修炼理论。 比如这段,黄帝和广成子的对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再比如被道教奉为根本大典的《老子》,翻篇整本书,都找不到片语关于人如何“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论述,反而,还看见老君说——“吾有大患若身!” 由此可见,还真是魔僧大师说那样,仙家和道家,其大主旨是截然两事,还真是扯不到一起。后世道教徒奉老庄、关尹子、列子为教主,怕是一厢情愿,四位先贤怕是“被教主”了。 说实话,一直以来,对于道教“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教义和说法,王平都是奉信不疑的,今天受魔僧启发,才猛然发现此说是好像不太靠谱,还有待商榷… 王平心里还真是五味陈杂,信心都有点动摇了——老君都说了,观古视今,谁能形完?老君都吾尚白首,衰老熟年。何况我乎?我还修个屁道啊? 话说魔僧提示此节,本是为了消除王平心中块垒,破除执见,不料王平却有些钻牛角尖了,有点适得其反。于是,便呵呵一笑,说出一番话来,坚定了王平的信念… “你产生动摇,就是因为学理不明,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立场和见解,所以才会无所适从,被各种道书、各种不同的说法所迷惑。” “当然,老衲也不是说就反对看书。学仙要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但看书得预先设定一个立场。无论你学仙还是学科学,在初期都只能看与之相同阵营的一家之书,其他的都要舍弃。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验证之后,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见解。孔夫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指这个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就不会被书本所迷惑了,就可博览百家,兼容并收,吸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了。这个阶段,就是“择其不善而改之’…需要注意的是,老衲引用的这个‘改’,不是世间俗儒解释的改正,而是指改造——把别人那些不同的理念和见解,都改造成自家学说和理论…” “所以老衲才会再三强调,明理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学理不明,就导致立场不坚,就会被古人所惑,就会动摇。理论基扎得牢实,就立场坚定,就能够‘择其不善而改之’!” “其实这看书也是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初期特别相信书,对书中的道理奉行不疑;书看得多了,见到各种不同的见解,见到各种不同的事情,就开始怀疑书中的说法了;到最后,经历得多了,自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事虽然复杂,但说来说去,都不超过书中说那几样,无外‘名利’、‘饮食男女’、‘酒色财气’而已…” 听罢大师一席话,王平就大生感慨,叹道:“我说怎么和这道书一比较,就感觉丹书的说法有些怪怪的呢,原来,著书的‘神仙’们都有“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本事…” “老衲早就说过,仙道截然两事,你自己不信,怪得了谁?” 闻言,魔僧就是一阵开怀大笑,笑够了,才解释道:“不光道士,儒生也是这样。比如后世儒教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有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孔夫子有说过这样的话么?‘君要臣死,臣不死是谓不忠’,孟子有说过这的话么?所以说这依附圣贤、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曲解经意,是古今著书者们惯有的伎俩…” 听到这里,王平忽然就想起了陈撄宁夫子《仙学大义》中的一段内容… …仙学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广成子”。 或有问,既已六千余载,为何从历代祖师著述中难以求得?盖因古仙学虽有着其极悠久的历史,但限于历史的局限,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地位,特别是自东汉以后的近两千余年,修仙之士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教牌头之下,不能独立自成一家的学说,遂形成了有仙无学的局面。 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之名;《悟真篇》又附老子之语,其实与《易经》、《道德经》毫无关系。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法拉入仙学之内,而佛教徒亦不肯承认。这班学仙的人,将儒释道三教之名词与义理混合组织,做成遮天盖地一个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务其实而讳其名。如此圆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排斥,释教之厌恶,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拒之于门外。彼学仙者流,竟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此段,可为神仙家们依附圣贤,“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佐证。由此可见,仙家和道家确实是有区别,和儒释也扯不到一起。 魏伯阳自己也在文章里说:【大易、黄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