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内燃机和电力机车之争 (第3/4页)
前,跟李爱国寒暄了两句,问了几句近况。 得知他今年才进入机务段,就拿到了铁路先进工作者的情况后,忍不住满意的点点头。 “机务段的情况我了解,能够从几十位火车司机中脱颖而出,不愧是我老刘的学生。” “您当年教过我,要干一行爱一行,我既然当了火车司机,就要成为最优秀的火车司机。” 刘国璋抬起头,看看李爱国:“你小子倒是有志向,只是” 方世兰进来给两人倒茶,打断了两天对话。 她要做晚饭了,询问李爱国是否有忌口的食物。 在得到回答后,笑着看向刘国璋:“老刘,咱们谈好的,在家里可不能谈工作,要是被我听到了,你就要违反纪律了。” 刘国璋哭笑不得:“你当着孩子的面,提这些干什么。 再说了,你的事儿上面不是已经定性了吗?!你跟你父亲早就没了关系。” 方世兰还想说两句,见李爱国这会也抬起了头,尴尬的笑笑,转身走了。 两人唠叨的内容十分含糊,李爱国也猜了个七七八八。 肯定还是因为方世兰的身份问题。 “你师娘就这样,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跟小孩子似” 刘国璋笑着解释一句,端起茶喝了一口,接着说道:“你身为蒸汽机机车的司机,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时代是发展的,现在国外正在普及新型机车,国内很快也会跟上,你也要跟上脚步。” 果然是老师,没几句话,就开始上课了。 李爱国挺直胸膛,点点头:“我们机务段里也发放了内燃机的资料和电力机车的资料,让我们这些火车司机学习。” 提到工作,刘国璋突然来了精神,好奇的问道:“你觉得内燃机和电力机车,哪种更适合咱们?” 李爱国愣了一下。 铁路局路风办的副主任为什么要关心这些。 环视四周,他这才注意到,刘国璋的书桌上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跟火车头有关的书籍,其中很多还是俄文书籍。 李爱国想起了听到的风声,好奇的问道:“老师,我听说您要升迁了.” 刘国璋深深的看了李爱国一眼,赞一声你小子的消息倒是灵通。 因为是师生关系,他也没有藏着掖着。 “你师母的问题基本查清楚了,上级决定调我到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工作担任副主任的职务。” 李爱国的眼睛猛然瞪大。 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是铁道部为了发展铁路事业,而成立的研究所。 除了研究机车外,对地方上的研究所,还有直接管辖的权力。 像四方厂的董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就归铁道研究所管理。 铁道研究所看上去声名不显,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级别却不低,副主任跟轧钢厂的厂长是一个级别的。 而刘国璋现在才不到四十岁以后的前途可想而知。 “恭喜老师再进一步了。”李爱国站起身道。 刘国璋摆摆手:“咱们是师生关系,你就别跟我来这套了,你是一线工作者,对火车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远超那些研究员,我有件事情拿捏不准,正想征询你的意见。” 刘国璋是解放前的老师。 那时候师生关系,可是铁打的关系。 所谓的一日为师终生为夫,并不是一句空话。 李爱国自然不会推辞,侧耳倾听。 原来。 现在铁道研究所内部,关于火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 一派建议遵循世界大流,像欧美和老大哥那样,按部就班的发展内燃机车。
另外一派则提议应该发展更先进的电力机车。 跟内燃机相比,电力机车有着具有更高的速度和牵引力,同时还更加环保,未来的前途将远超内燃机。 就像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电动汽车一样。 电力机车出现的时间,也比内燃机要早。 只是因为技术原因,迟迟没有得到发展,后来反而被内燃机超越了。 事实上,从解放后,国内已经意识到电力机车的先进性,开始研究电力机车了。 朱洲电力机车厂在苏国专家的帮助下,正在制造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即6Y1型干线电力机车。 “其实我是倾向于继续研究电力机车的,只是.你看看这个.” 刘国璋叹口气,拿起一份内参材料,递到了李爱国面前。 粗糙的纸张上,有铅印的文字。 《朱洲电力机车厂6Y1型干线电力机车试运失败,巨额资金打了水漂,究竟是谁的责任!》 文章的内容很简单。 就是6Y1型干线电力机车在机车经环形铁道运行试验中,由于作为主整流器的引燃管不能正常工作,而返厂整修。 上面还言辞激烈的指责研究所坚持研究电力机车,是坚持行走在错误道路上。 目前老大哥和欧美各国都在大力研究内燃机车。 研究所应该迷途知返,顺应世界潮流,摒弃电力机车。 看完之后,李爱国心中直呼好家伙。 他前阵子还在铁道内部报纸上,看到6Y1型干线电力机车研究顺利,估计很快能够实装了。 当时李爱国还感到奇怪。 因为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