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 内燃机和电力机车之争 (第4/4页)
他的记忆中,国内这个年代研究的好几种电力机车型号,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原来真是失败了. 只是没有对外公布,而是刊印在了内参上。 刘国璋在旁边继续说道:“按照研究所的规划,后续还有还几种型号的电力机车研究项目。 只是现在有人在内参上点了一炮。 部里面本来就对电力机车有疑虑,觉得花销太大,现在更是产生了犹豫。 研究所内部。 因为6Y1型干线电力机车项目的失败,一部分同志也产生了动摇。 一旦上任,我将面临艰难的抉择。” 李爱国放下报纸,看看刘国璋:“老师,您应该也研究过机车,应该清楚,内燃机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国外已经几乎通盘掌握了这项技术,并且利用技术专利,建立了一条护城河。 咱们就算是花费精力和时间,来继续研究内燃机车,也很难有所突破。” 刘国璋惊讶的看看李爱国,一般的火车司机,只是能够了解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已经算是合格了。 这小子却能想到后续的发展,其格局和眼光,已经超越了研究所里的那些领导。 “你继续。” “而电力机车虽发展缓慢,一旦技术成熟,必然会取代燃油机车,咱们应该提前发展电动机车,实现弯道超车!”李爱国神情严肃。 “弯道超车.这个概念提得好!” 刘国璋连连称赞。 站起身从抽屉里摸出一包白盒的烟,从里面抽出两根。 一根递给李爱国,一根自己点上。 深深抽一口,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群敌环伺,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咱们要是不另寻一条新的道路,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吃残羹剩饭。 这对于一些体量比较小的,可能无所谓。 可是咱们拥有十万万人口。 帝国主义是不会容许咱们发展壮大的。 咱们也绝对不能容许命脉被别人捏住。 只是” 刘国璋迟疑片刻,抬起头看向李爱国:“对于内参上浪费的说法,你怎么看?” 李爱国惬意的抽着烟,嘿嘿一笑: “老师,任何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干成前无古人的事情,就得花费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报纸上不是经常提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嘛。” 在李爱国的记忆中。 正是国内的铁道研究所,一直坚持研究电力机车,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6Y1型电力机车,到SS1型电力机车,再到SS2型电力机车. 最终才研制出首款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SS3型电力机车。 后来SS型电力机车继续发展,一直发展到SS9G型电力机车。 国内最终拥有了全套研究和制造技术,才能生产出了和谐号电力机车。 要是现在放弃了。 那么以后国内的电力机车,只能依赖国外进口了。 想想芯片 李爱国后背泛起一阵凉意。 刘国璋也正是从大局出发,意识到了这点,才会主张大力发展电力机车。 听了李爱国这番话后,这种想法更加坚定了。 他抽着烟,眼睛微微眯起,淡淡的烟雾中,陷入了沉思。 也许应该以‘弯道超车’为标题,在内参上撰写一篇文章,消除那些负面影响。 有时候。 一个响亮的口号,可能会彻底改变局面。 多年的磨炼,也让这位为了信仰,只会蛮干的老教员,学会了在工作中使用灵活的策略。 谈了事,吃了饭,又拉了些家常。 李爱国眼看快到晚上九点了,便起身告辞。 “爱国,以后你要常来家里。” “放心吧,老师,我一定经常叨扰。” 刘国璋将他送到外面的大路上,才转身回到了小院里。 方世兰正蹲在水池旁,洗刷碗筷,看到他回来,抬起头笑着说道:“老刘,没想到你还有位这么有出息的学生。 年纪轻轻就得了铁路先进工人称号,以后说不定能当上机务段的领导。” “你呀,还是小看了他,刚才谈起火车技术问题,他是随手拈来,说得头头是道,比一些科班出身的研究员还要专业。 还有,这小子很通晓人情世故,手腕也很灵活,是个可造之才。 这样的人才,留在机务段里当火车司机太可惜了。 估计要不了多久,我就得想办法将他调进研究所里。” 想起李爱国刚才提出的“弯道超车”,刘国璋就从心底充满了佩服。 这个口号,言简意赅,又足够的响亮,还具备哲学道理,足以跟报纸上的口号相媲美了。 李爱国竟然能够随手拈来.不得了啊! 方世兰抿嘴笑:“人家火车司机是工人,工资虽低一些,但是稳稳当当的,不受风浪的影响,用得着你的好心?” 被自家老婆损了一顿,刘国璋却没办法反驳,毕竟前阵子方世兰确实受了不少委屈。 “媳妇儿,来,我帮你洗衣服。” “去去去,你还是研究你的机车去吧。” 小院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