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外的小路_第十六章 侉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侉子 (第2/2页)

社区服务站”买菜。

    除了一双鞋帮上印着大“GUCCI”标志的白色休闲鞋,她的穿着打扮、身材相貌与店里的收银小妹几无区别。

    我怀疑,她买菜的时间没开车停车时间长,买菜的钱没开这趟车的油钱多。

    说实在的,我见了两百万的车心态还行,但要是五百万以上,就不能琢磨,要不容易不淡定。

    就像有人说,见了市长还能不卑不亢,如果是高官,可能就hold不住了,不自觉就要摧眉折腰,作胁肩谄笑状。

    如果我当时知道万耀文的真实身份的话,恐怕跟他的交往就不那么自然了,或者说,就不交往了。

    不过,也不一定。就像,哪个贪官被查之前,他的朋友不知道他贪?或者说不用知道。

    何况,我还抱着一个写作的目的。

    大家互相认识了一下。

    一般情况下,哪个区,哪个街道,哪所学校,三句话一问,基本上就能说得出共同认识的人,要么是朋友、同学,要么是个场面人——这人不能太官府,不是交朋友的路数;不能太江湖,恐怖组织似的也不行——甭管熟不熟,先建立关系。

    说实话,我有点儿装“社会人”。男人嘛,特别是在街面儿上,谁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好孩子啊。

    我们大概套了一下瓷,结果没联系上,就及时打住了。毕竟不是一个区,不是一个年龄段,他也没走上学这条路。

    “家乡被兼并之后,我就流落朝阳了。”

    万耀文说的是几年前城八区合并为城六区,崇文并入了东城,宣武并入了西城。

    “合并就合并吧,为什么不叫崇文区呢?全国叫东城的多的是,有叫崇文的吗?有崇文门,有东城门吗?”他是前崇文人,还有不少情结。

    其实他也明白,大的吞并小的,富的吞并穷的,名正言顺。论面积、人口、GDP,这俩跟那俩确实不是一个量级,“穷崇文,破宣武”嘛。

    或许,以后东城和西城也合并了呢。

    “你是作家?看你身形,不像……”他笑着问我。

    “惭愧,惭愧,现在光朝阳区就有好几万自称作家的。”我自嘲道,接着看了一下自己的胳膊,“闲着没事,活动活动。”

    “他写小说呢,到咱这儿来是微服私访,顺便泡妞。”姜小夏继续调侃我。

    “什么他妈的微服私访。我就是找点素材,往rou麻了说,体验生活。”

    “只扫听别人的事,不聊自己的事。”

    “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书,到时候我就不给你打折了,给你签个名。”

    “这话有道理,到时候算我一本。”万耀文说着发动了车,“再见二位,慢慢聊着。”

    “慢点儿。”我们边打招呼边目送那辆侉子开走,又欣赏了一下它行驶中的风采。

    “我这E本还开不了这车是吧,你帮我联系联系,升一下级。”我问姜小夏,“你跟他熟吗?”

    “来过几次,上次跑山后才算认识了。我这就是跟所有人打镲,生意嘛,太熟了也不好。”

    “jianian商。”我笑着揶揄他,“对了,你是不是认识个在潘家园开店的?”

    “他是在平乐园,那儿不是黄了吗,不干了,现在卖核桃、葫芦也不挣钱了。”

    “那算了,卖串儿的我也认识,不过也转线上了。”

    我说的这位,原来在潘家园也有一号,现在自己在家买料、加工、穿绳,照片拍得相当专业。

    我琢磨着,怎么不得看点和璧隋珠,听点传奇故事,最好能有缘得见某个神秘的大藏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