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万众一心 (第3/3页)
刘胜的眉头只应声锁紧,面色都rou眼可见的更加疲惫了些。
“关中四千三百,关东现在两千多,还有没到的两千多······” “加在一起,最少也是八千五百······” “呼~~~~~~” “倒是没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人·······” 嘴上说着,刘胜手上也不忘忙活着,一手用大拇指和中指揉捏着两侧太阳xue,一手则下意识轻轻捶打起酸涩的大腿。 刘胜已经在御榻之上,连着坐了三天了。 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就势坐起,吃喝也同样不敢耽误。 除了如厕,刘胜愣是一步都每一开御榻三步以内的区域。 至于原因,自便是方才,刘舍所道出的那一连串数字。 ——八千五百人。 ——这次考举,将有八千五百个知识分子,在长安参加考举。 而作为考举的举办者,尤其还是首倡者,刘胜要想顺利举办这华夏史上的第一次考举,需要考虑的事,也绝不单单是考试本身。 甚至可以说:考试本身,反而并不需要刘胜太过cao心。 考题,刘胜已经编好了,也同朝中公卿沟通过; 考场,刘胜也算是找了个合适的地方——至少大小合适。 至于条件,刘胜也只能下令少府,在考试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尽量保证场地的卫生、整洁,沿途道路的畅通。 除此之外,刘胜也做不了太多——应考士子,都是来考试的,又不是来旅游的? 真正让刘胜感到头疼的,是这八千五百个知识分子齐聚长安,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毫不夸张的说:这八千五百人,或许不是如今汉室最有才华、最有知识储备的人群,但绝对是最有能力做官的人。 为什么? 因为在如今的汉室,做官,是需要有钱的。 ——太宗孝文皇帝曾说:有价值十万钱的家产,便算是‘中产之家’; 而中产之家,又被更多的成为‘良家’;‘中产之家’出生的子弟,也被称之为:良家子。 换而言之,在如今的汉室,家财十万钱,是官场、军队,乃至后宫的入场券,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官员,需要至少有‘良家子’的出身; ——征兵,也主要针对‘良家子’这个群体; 甚至就连后宫选秀,也都有‘非良家子不入秀册’的潜规则。 而这八千多人,无论住的远还是近,既然能在这个时间点——在这农民最忙碌的夏秋之际来到长安,并滞留数月应考,就足以说明其家底,恐怕并不只是勉强够上‘中产之家’的程度。 准确的说:这八千多人,基本都至少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既然家底够厚,又难得来了一次长安,这些人自然不可能和后世的影视作品所塑造的那样:背着个破书篓,就独自一人跋山涉水而来。 七八护卫,五六仆人,三两书童之类,当然是少不了的。 若是家底再厚实些,便是叫上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一起到长安转转、看看,游玩一番,也绝对是稀松平常的事。 这就意味着‘一个应考士子’,往往就意味着‘至少二十个外来人口’; 再结合这次考举,至少将有八千五百名应考士子,这就意味着······ “便是每人只带随从十数,也是不下十万人······” “即便长安的常住人口,总共也才不过二十万人而已······” 作为汉室的都城,已知世界最繁华、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长安常驻居民二十万,已经算得上的这个时代的奇迹。 而在此基础之上,又短时间内涌入至少十万外来人口······ “丞相,亲自走一趟吧。” “传令少府:开内帑,盯紧长安物价。” “尤其是粮、布、盐、醋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绝对不能超过一成!” “至于其他非必要的东西,尤其是和奢靡、享乐有关的东西,少府也大可适当放出库存,赚取一笔差价。” “但农户的钱,绝对不能赚!” ··· “另外,廷尉、卫尉,丞相也得去一趟。” “这十多万人,对长安城而言,实在是太多了些。” “为了顺利办好这次考举,朝野内外,必须众志成城。” “也务必万众一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