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命运的安排 (第3/3页)
八千三百六十四。”
“其中,籍关东、汉中、巴蜀地方郡国者,又五千八百一十九。” “借此次考举,应考士子至相府录名之机,臣已得此‘文士簿’一。” “其所录者,乃此次考举八千三百六十四人之姓、氏、名、字、籍、居,又家中父母双亲、妻儿老幼,及所学、师承。” 满面唤醒的汇报出工作成果,并毫不迟疑的将成果递上前,交由宦者令供刘胜揽阅,刘舍便含笑回到自己的朝臣班列首席,怡然自得的捋起了颌下髯须。 而在殿内,看着那厚厚一摞白纸,公卿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惊疑不定的各自低下头去。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这句出自法家先贤:韩非子之口的旷世名言,其实正好说到了封建王朝的两大不稳定因素。 拥有武装力量的褐色会组织,以及掌握舆论的文人知识分子。 其中,前者会对社会治安、道德风气,乃至涩会稳定造成重大隐患; 后者则会凭借自己掌握的舆论,而对涩会思想、价值观造成威胁。 所以,可以说一个封建政权,要想解决内部大部分琐碎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这两个群体。 要么消灭,要么控制。 具体到如今汉室,在过去,对游侠和文人士大夫采取的态度,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对游侠喊打喊杀,却又因为‘舆论’‘涩会影响’等原因,而在具体的桉例中瞻前顾后; 对文人士大夫求贤若渴,却在大多数时候被漠视。 比如太祖高皇帝年间,曾有四位秦博士隐居商山,为世人称之为:商山四皓。 秦一统天下,总共才从普天之下凑到七十个博士,一下就有其中四个‘下落明了’,时天下人自是恨不能人人都亲自前去拜会。 只不过,这四位老先生心高气傲,又尤其彼时‘篡秦’的太祖刘邦,于是便想都没想的拒绝了刘邦的征辟。 一直到后来,吕太后威逼利诱留侯张良,逼张良靠自己的人脉将这四人请来,为深受刘如意威胁的储君太子,也就是孝惠皇帝刘盈站台,这四位老先生才总算钻出了商山。 类似的例子,在过去几十年也绝非孤立。 ——太宗皇帝年间,献出自己藏在墙垣之中的《尚书》,并最终由晁错前去得授的济南伏生; ——先帝年间,屡屡拒绝征辟,甚至为了不被前去征辟的天子使者打扰,而决定周游天下的《易》学当代大家:司马季主。 甚至于现在,都还有许多‘隐士’藏在天下各地的深山老林,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却也不忘三不五时同身边人骂上两声:汉得国不正! 对于这些个名震天下的老学阀,老刘家的皇帝们是打不敢打、骂不敢骂,被人隔着千万里喷一脸唾沫,也得好声好气接着。 简直讨厌极了~ 现在好了; 刘胜已经借着这次考举,而将天下大部分新鲜血液的信息,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而这些人,都是有老师的······ “召状元颜异、榜眼郑当时、探花朱买臣入殿觐见。” 搞定了悬在刘汉社稷头顶上的一个重大隐患,刘胜自也是一阵神清气爽。 如是道出一语,便含笑坐回了御榻之上,为这一场必将垂名青史的奏对,而调整起了自己的姿态。 不多时,各自身着学派代表性服装的三位年轻人,便在奉常礼官的引领下走入殿中。 一板一眼做足礼数,便齐齐对刘胜一叩首。 “济南颜异\/荥阳郑当时\/会稽朱买臣,参见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免礼。” 君臣见过礼,按照往常,天子召见名士的官吏,自便该是奏对缓解。 ——天子以天下大势,或国朝大政为主,问出类似‘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个情况该怎么对待’之类的问题。 但还不等开口提问,刘胜便发现本次科举的状元郎,好像在这君臣奏对的关键时刻走神了? “嗯?” 稍皱皱眉,循着颜异的视线移动着目光; 当看到朝臣班列,紧坐于廷尉赵禹身后的张汤,刘胜本还带有些许疑惑地面庞之上,也终是涌上一抹了然之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