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4章 长安 (第1/3页)
在遥远的汉北边境,马邑战役的爆发,可谓是拉开了汉-匈这两个政权,乃至是农耕-游牧这两个文明之间的新篇章。 而在华夏中原,乃至已知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战争的气息也同样相当浓厚。 倒也不是,车骑将军郅都在马邑和匈奴人干仗,汉子刘胜在长安也和人干仗; 而是在马邑战役爆发的时间节点,整个长安的舆论,都几乎完全被战争相关的话题所充斥。 比如朝堂之上,丞相府了:于每年冬举行的冬训,过去只包含十五到十七岁的少年,且每年只受训短短一个月。 连续三年,每年各为期一个月的冬训,并不足以让适龄青年的战斗技艺、技巧达到合格线以上; 所以丞相府提议:将每年的冬训,从过去的一个月延长为三个月,将受训范围扩展到十四至十九岁之间。 初闻丞相府这个提议,朝堂之上本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大家伙基本都是抱着‘好像这么搞也携的心态,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但很快,随着丞相府蹬鼻子上脸,提出冬训所需的耗费全部由相府国库来出,整个长安朝堂便立时炸开了锅。 ——开什么玩笑! 冬训,尤其是关中的冬训,那可是自太祖高皇帝以来,便一直延续至今的政治活动! 没错! 政治活动! 冬训的目的,不单是让关中的适龄、准适龄男性具备一定的战斗素养,同样也是为了让刘氏子的威仪更加深入人心。 怎么做? 当然是每隔三五年,在冬训期间进行演武、阅兵,顺带赏赐下酒rou吃食了! 如此重要的政治活动——汉子大范围邀买人心的政治活动:冬训,由丞相府出钱? 那成什么了?! 实际上,真正让长安朝堂炸开锅的,也并不是‘这钱不能让丞相府出’,而是丞相府这个举动的表面下,所深埋的真实意图。 冬训,是为刘汉社稷培养栋梁,也是为汉子邀买整个关中的人心,所以冬训的耗费,无论如何都不能从相府出。 那这个道理,丞相刘舍,能不知道? 坐在丞相这么敏感的位置上,尤其还是有汉以,来第一位凭熘须拍马坐上丞相之位的人物,刘舍能不知道避讳、避嫌? 很显然:刘舍并没有这么傻。 表面上,刘舍嚷嚷着‘这钱就由我相府国库出吧’,可实际上,刘舍却是想要通过此举,迫使刘胜上头,再一时气急出一句:不行! 这钱必须要朕来出! 这样一来,刘舍的相府什么也没损失,便能让子许下‘扩大冬训规模,并由少府内帑承担所需耗费’的诺言。 这,才是长安朝堂炸开锅的原因。 ——关中的冬训,大概是什么规模? 按关中民百万户,平均每三户有一位十五到十七岁的少年要接受军事训练,每次为期一个月来算,关中每年会有大致三十万人受训; 按照如今汉室‘每人每月粟米二石’的口粮标准,单只粮食这一项,每年便是六十万石的支出,折钱三千万左右。 除了粮食,再算上场地调动、军械转运、住宿、协调等等方面,汉室每年花在关中冬训上的钱,便大致会在一万万钱左右,且基本上能控制在一万万钱以内。 那按照刘舍的冬训规模扩展建议,少府又需要花多少钱呢? ——十五到十七岁的范围,被刘舍扩大到十四到十九,直接翻倍! 年龄区间翻倍,基本就可以等同于受训人数翻倍,这便是每年六十万人受训。 六十万人,受训三个月,每人每月粟米二石,便是三百六十万石粮食,较原先翻了足足六倍! 折算成钱,光是这笔粮食的支出,便是一万万八千万钱! 再按照过去,粮食要花三千万,总共大概要花一万万钱的比例推算,按照刘舍这套法子,光粮食就要一万万八千万钱,总支出怕是要六万万钱,甚至都很可能打不住! 或许有人要感到奇怪了:刘舍打起了少府内帑的主意,长安朝堂为什么要炸毛? 少府内帑本就是子的私人钱袋,赚了亏了,都和外朝毫无关联才是? ——帐不是这么算的~ 诚然,比起作为‘年光族’的相府国库,还有余力每年攒点钱的少府内帑,确实算得上是手头比较宽裕、来钱的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